70岁家公偷吃儿媳叶酸,竟出现神经损伤?

2025-07-28 11:26  头条

叶酸,又称维生素B9,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广泛应用于孕期保健、贫血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预防等方面。

长期以来,叶酸被认为是"无害"的营养补充剂,尤其在备孕和孕妇人群中几乎被视为必备营养素。

但临床发现,过量服用叶酸或不当使用可能对人体多个重要器官造成损伤,尤其是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

很多人以为多吃点没事,结果却适得其反,甚至危及健康。

叶酸不能乱吃,这是医学界公认的共识。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孕妇保健指南》建议,女性在备孕期每日服用400微克叶酸即可满足身体需求。

但问题在于,市面上许多保健品、复合维生素,甚至普通的食品也开始标榜"强化叶酸",一些人日常摄入远超推荐量却毫无察觉。

在我多年的临床坐诊中,已经不止一次遇到因长期高剂量服用叶酸而引发器官功能异常的患者。

很多人以为叶酸只是维生素,吃多点无妨,实则大错特错。

研究发现,过量摄入叶酸会掩盖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表现,延误治疗,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此外,大量叶酸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会形成代谢负担,诱发肝功能异常、脂肪肝甚至肝炎。

尤其是肾功能不全的人群,过多的叶酸无法排出,在体内积聚,对肾小球和肾小管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神经系统的损害尤其隐蔽且危险。

维生素B12和叶酸在体内协同作用,参与神经髓鞘的合成和修复。如果补充了过多叶酸,却未同步补充维生素B12,神经系统可能会出现麻木、刺痛、记忆力减退、情绪异常等症状。

更严重的还可能引起亚急性联合变性,一种脊髓和周围神经不可逆的退行性病变。

心血管系统同样不能忽视。

叶酸虽然有助于降解同型半胱氨酸(Hcy),被认为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剂量不当反而可能起反作用。

有研究指出,高剂量叶酸补充剂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特别是在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这与其可能导致的血浆叶酸过高、平衡破坏、内皮功能异常有关。

消化系统的问题则更容易被忽视。

长期高剂量服用叶酸的人群中,部分患者出现恶心、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临床检查发现部分患者胃肠黏膜轻度糜烂或炎症反应加剧。

这类问题往往被误认为是普通胃病,忽略了叶酸摄入过量这个关键诱因。

中医也早有类似认识。

《本草纲目》中提到,"血虚者宜补,血盛者忌之。"从中医角度看,叶酸属甘、温性质,具有补血生髓之效,适用于体虚血少者。

但若气血本盛、脾胃湿热、肝火旺者服之,则反生内热,壅滞中焦。因此,中医认为补品不可乱补,亦适用于现代叶酸的使用。

药品不是万能,维生素也有毒副作用,这不是危言耸听。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19至2023年间,因维生素类药物或保健品摄入不当引发的不良反应报告逐年上升,其中叶酸相关不良反应占比超过12%。

部分报告中提到长期高剂量服用叶酸出现乏力、黄疸、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症状。

很多家庭把叶酸当成"万能营养丸",这是极大的误区。

特别是一些年长者,听信保健品推销,每日服用多种维生素补剂,其中叶酸含量普遍超标。

有研究显示,一部分市售复合维生素中叶酸含量可达800微克以上,远高于普通成人推荐摄入量。长期服用,不但没保健,反而成为健康隐患。

正确的补充方法,才是保护身体的关键。

普通成人每日推荐摄入叶酸量为300-400微克,孕期女性每日不超过600微克。无特殊医学指征者禁止长期服用高剂量叶酸制剂,尤其是市面上常见的1毫克/片叶酸片,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异常者、B族维生素缺乏患者更应谨慎。

切忌"宁多勿少"的错误观念。

很多人的观念中,一旦听说某种营养素对健康有益,就不加节制地补充,这种做法极其危险。维生素类也有"毒副作用",摄入过量同样会造成中毒反应。维生素不是越多越好,叶酸尤其如此。

日常饮食完全可以满足大多数人对叶酸的需求。

绿叶蔬菜、动物肝脏、豆类、坚果、蛋类等食物富含天然叶酸,吸收效率高、副作用小。与直接服用合成叶酸制剂相比,从天然食物中摄取更安全、效果更持久。

除非存在医学确诊的缺乏状态或特殊生理需求(如备孕、妊娠、哺乳期),否则不建议额外补充。

真正的健康,不是靠补品堆出来的,而是靠科学的生活方式维系的。

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科学体检,远胜于盲目依赖保健品。叶酸虽小,危害不小。请大家记住,补充叶酸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盲目跟风、自行服用。

最后,作为一名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我衷心提醒广大朋友们:任何药物、营养素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不可轻信广告,更不能道听途说。

如果你正在服用含叶酸的药物或保健品,请认真看看成分表,结合自身健康状况,适时调整用量或咨询专业医师。

关心健康,从科学开始;呵护身体,从理性用药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