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6时隔数月再次亮相,高速迭代实现三大突破!背后意味什么?(2)

2025-10-30 16:17  头条

二元矢量喷管虽仅能提供俯仰控制,对偏航助力有限,但其隐身收益与减阻效果更为突出,还能缩短起降距离与超音速减速时间,结构可靠性也更优。这与沈飞六代机选择二元矢量喷管的思路不谋而合,均以隐身与制空性能为核心优先级。

美国"驱动"网站分析指出,这种调整不仅凸显歼-36对制空作战的侧重,更意在通过推力矢量技术解决特定飞行阶段的机动性与稳定性问题,毕竟该技术能在俯仰、偏航等方向提供额外操纵力矩,大幅提升操控极限。

起落架的改动虽不直接关联空战性能,却同样折射出设计的务实性。首架歼-36采用串列双轮设计,2号机则改为并列双轮构型,形似舰载机常用的小车式起落架。

这种调整的优势十分显著:小尺寸机轮惯性更小,能降低轮胎磨损;刹车机构分散布置提升了散热效率与制动效果;单个轮胎损坏不影响整体安全,生存力更强;更关键的是,在相同载荷下,可缩小起落架支柱与收放舱尺寸,减少机身开口面积,间接提升隐身性能与结构减重效果。这一改动看似细微,实则是战机设计从"技术验证"向"量产适配"转变的关键信号,具有突破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