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新一轮流行来了 这三类人群需重点保护

2025-05-15 16:16  头条

最近,不少人发现身边咳嗽、发烧的人又多了起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 2025 年 4 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在 3 月 31 日至 5 月 4 日监测期内,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 7.5% 升至 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 3.3% 升至 6.3% 。并且,在 4 月 14 日 - 5 月 4 日的三周内,新冠超越鼻病毒,成了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就诊量的首位。这一现象,让大家不禁又开始担忧起来,新冠是不是又卷土重来了?

其实,在当前这个季节,本身就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流感、支原体肺炎等各种呼吸道疾病都在这个时候凑热闹。不过,这次新冠在门诊流感样病例中的数据变化,确实比较突出。但专家们表示,目前疫情仍在可控范围之内。那这个 "可控" 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从数据维度来看,虽然新冠阳性率有所上升,可重症率并没有明显增加。而且,和 2023 年初刚放开后的那波疫情高峰相比,现在的整体感染规模和重症情况都要轻很多。并且,当前流行的变异株,像 JN.1 等,虽然传播力有一定增强,不过从现有研究和实际病例来看,并没有引发更严重的疾病。从医疗资源方面来说,经过几年的抗疫,咱们的医疗资源冗余度有了很大提高。医院的床位储备、抗病毒药物的储备都比较充足,分级诊疗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能够比较有效地应对可能增加的患者。同时,我国的疫苗覆盖率也达到了较高水平,人群通过接种疫苗和既往感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群体免疫基础。

但为啥数据显示新冠就诊量成了首位,专家还说可控呢?这其实和大家的风险感知也有关系。自从新冠实行 "乙类乙管" 后,社会心理上从之前的紧急应对,慢慢转向了常态管理。很多人觉得疫情已经过去了,个体防护意识也有所弱化。再加上现在病例基数增大,所以会感觉好像感染的人很多。可实际上,大部分人感染后症状都比较轻,尤其是年轻人,一般 3 到 5 天就能自行缓解。但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病的患者这些特定人群来说,重复感染的累积风险还是需要关注的。

目前,舆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 "就诊量首位" 和 "可控" 这两个表述的认知冲突上。大家一方面看到新冠就诊量排第一,心里害怕;另一方面又听到专家说可控,不太理解。另外,大家也很关心医疗机构的分诊能力,担心会不会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还有抗病毒药物的可及性以及医保覆盖的细节。

面对这种情况,在短期内,像学校、养老院这些高危场所,需要强化主动监测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家用抗原检测试剂可以和互联网诊疗协同应用,方便大家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从长远来看,多病原体联合监测系统需要不断迭代升级,建立呼吸道传染病社会成本精细化评估模型,以便更科学地防控疫情。

新冠病毒在当前呼吸道疾病谱中确实比较活跃,但通过我们既有的防控体系,还是能够维持社会面的稳定运行。我们要正视新冠作为长期健康影响因素的地位,既不能因为数据的波动就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大家还是要根据科学认知,做好个体化防护,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更要注意防护和及时就医。

这三类人群需重点保护

首当其冲的,就是免疫力低的人们。你们知道吗,免疫力低的人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所以,你们得多加注意啦!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运动,不要过度劳累。

其次,就是学生群体。这个季节,学生们需要经常在户外活动,也容易接触到人多的地方。建议: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最后,就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身体抵抗力较弱,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建议: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有必要,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和患者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