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本月12日突然抛出出口管制清单,将23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黑名单,其中13家为集成电路企业,复旦微电子等知名厂商赫然在列。这份被业内戏称为中国科技圈"排位表"的名单中,复旦微电子更是被标注了特殊的"脚注4",意味着其不仅先进工艺受限,连成熟制程技术也遭全面封锁,全球多数晶圆代工厂都将无法为其代工。
这一制裁动作显示出美国对中国科技打压的持续升级。与以往针对尖端技术的限制不同,此次制裁范围扩展到传统制程领域,意图从根本上扼杀中国半导体企业的生存空间。美方以"国家安全"为名,行科技霸权之实,通过长臂管辖切断中国企业与全球产业链的联系,反映出其对华科技遏制的战略意图正变得愈发激进和全面。
面对步步紧逼的封锁,中国的反制策略正在显现出新特点。一方面,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持续加大投入,加快国产设备与材料的验证替代;另一方面,推动"自研+合作"模式突围,华为与中芯国际联合研发的7纳米工艺已实现突破。在政策层面,中国正在完善《反外国制裁法》配套体系,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对美光等企业的安全审查表明中国已具备精准反制能力。
对此中国半导体产业并未因制裁而停滞。2023年以来,国产刻蚀设备、离子注入机等关键设备在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产线的占比已提升至35%以上。虽然短期阵痛难免,但制裁正在倒逼产业链自主化进程加速。正如中国工信部发言人近期表态:"任何封锁都阻挡不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脚步,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生态正在形成。"
这场科技博弈的本质是发展权之争。美国试图通过技术脱钩维持霸权,而中国则通过科技自立突破围堵。随着RISC-V开源架构的崛起和chiplet等新技术路线的成熟,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正在重构,这或许将为中国打破封锁提供新的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