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印度工厂
从长远看,西方"去风险化"的政策同样会对印度产生杀伤力,印度攀爬高端产业链的过程将比中国更加艰难漫长。
与中国全品类的科技工业体系相比,印度当前拿得出手的只有软件、生物医药和航天,外加宝莱坞电影;如果说中国需要突破"卡脖子"技术,那么印度连被卡的领域都很难找出几个。
实际上,哪怕仅站在地缘政治的视角,欧美也绝不会允许印度无限长大。
试想假如印度的经济体量大到跟中国类似,那就相当于世界上同时出现了两个游离于西方体系之外的超级大国,届时西方阵营的主导局面将全然改观,这是欧美十分忌讳的一种场景。
印度战略机遇期的"质量"其实比当初的中国要差。
中国战略机遇期从1979年起步,1990~2019年间经历了西方推动全球化进程最积极的年代,其间承接海量的发达国家投资,使中国能够在前苏联工业体系的基础上有效融合西方技术。
印度在冷战时期属于半个苏联阵营成员,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时印度是唯一一个支持莫斯科的主要大国,也自然而然受到西方的孤立。
大概要到2010年代的奥巴马时期,美印关系才达到合作共赢的姿态--2010年之前美印双边贸易额连500亿美元都不到。
美国真正将印度摆到战略盟友的高度要等到拜登时期,随着中美关系转入战略竞争,印度终于获得了自己的战略机遇期。
不过此时欧美对于高科技产业的警惕性已经非常高了,经济全球化的激情也已不再,转为强调"小院高墙",这使得印度产业升级的天花板肉眼可见。
从这个意义上讲,印度才是"去全球化"的最大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