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去全球化”最大输家吗?多方面进行解析(2)

2025-10-29 16:25  头条

苏杰生认为,印度在外交政策领域需进行以下几点调整:

1、把自身角色定义为"以中美竞争为主轴的世界秩序里的一个战略摇摆国",采取"深耕美国、管控中国"的策略;

2、自诩为"全球南方"与"全球西方"的联络员--苏杰生专门为印度创造了一个"兼具西方国家、南方国家特性的西南大国(Southwest Power)"形象,声称印度能调和这两大集团矛盾;

3、充分利用有利国际形势赋予印度的灵活性,在外交、地缘政治等领域具有高度机会主义色彩,比如先后脚访俄访乌,或趁机挑唆边境事端等;

4、尽可能承接西方跨国公司从中国转移出的产能,提出"印度制造""自力更生运动""产业替代"等多项配套政策;

5、对华脱钩倾向更甚于美国,在人员往来(严格限制签证)、数字壁垒(封杀中国应用程序)、审批流程(拖延中资企业审批)、税收罚没(没收小米公司巨额资产)等领域限制对华交往。

印度学者斯瓦兰·辛格称:"中国崛起使印度成为美国的首选伙伴,为印度打开了技术转让和防务合作的大门,在中国的诸多邻国中,印度是唯一有能力实施对抗的。"

孟买天际线。

然而在特朗普上任后,印度发现情况并不像它预期的那样--新冷战带来大量西方投资和产业转移。

事实上,西方正将更多的产业"回收"到本土,再不济也放到墨西哥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

而从中、日、韩转移出的产业绝大多数布局到了东南亚,毕竟距离较近,相当于一次产业链微调,到印度大举建厂的企业少之又少,富士康的iPhone代工厂勉强算是一个。

截至目前,印度吃到的"产业转移红利"主要就来自iPhone代工,因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苹果计划到2026年通过印度三家代工厂(包括最大代工商富士康、和硕以及塔塔集团)实现年产超6000万部iPhone的目标,这些货主要供应美国市场,全球其他市场的货仍由中国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