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添时景不同,炎凉变幻意难穷。"古人的诗句里,闰月总是带着别样的神秘色彩。明天就是闰六月初一了,今年有闰六月,这夏天的炎热会不会也变得不一样呢?
我们都清楚,阴历和阳历的运行并不同步,两者相差约11天。为了让阴历的季节和阳历相契合,避免阴历月份与实际季节脱节,老祖宗们便设置了"闰月"来进行调整。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就是融合了阴历和阳历特点、带有"闰月"的阴阳合历。
那么,究竟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二十四节气在"置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历法规定,没有中气的月份就被确定为"闰月",称为"闰某月"。从立春开始,在农历二十四节气里,偶数排序的节气被叫做"中气",像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都属于"中气"。
正常年份,中气大暑必定在农历六月,中气处暑则在农历七月。但今年的农历中,农历六月之后的那个月,只有"白露"这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秋分"。所以,依照历法规定,六月之后的这个月就成了"闰六月"。这样一来,就能保证秋分出现在农历八月,冬至出现在十一月,腊月依旧和大寒相连,让四季和月份始终紧密对应。
大家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上半年的节日对应的公历日期相对稳定。可农历六月之后的节日,对应的公历日期就会相应推迟。比如,去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是在10月11日,而今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则在10月29日,比去年晚了18天。再如,明年的春节是在公历2月17日,是近五年里最晚的一次。
今年有"两个六月",三伏天会不会变得更加酷热呢?查看日历可知,增加闰六月后,今年农历年份的长度达到了384天,比平常年份多了19天。而今年的三伏天,由于夏至到立秋之间只有4个"庚日",使得今年的三伏天仅有30天,是近十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三伏天的确定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共同决定的。历书中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这就是计算三伏天的方法。"干支纪日"是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组合记录日期的方式,是干支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干有十位,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位,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天干和地支按顺序两两搭配,一个天干配一个地支,形成60种组合,也就是"六十甲子",循环往复用于纪日。庚日就是带有天干庚的日子,一个循环中有六个庚日,每十天出现一次,分别是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古人基于五行来看待事物,十天干的"五行"为: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庚日"与五行中的"金"相对应,而"金畏火",所以"伏日"要避开火旺的时候,这就是"伏"的含义。
从农历历法角度看,闰六月的出现改变了三伏天在农历月份中的分布对应关系。老辈人觉得,"两个六月"的存在可能会让夏天更加炎热,且炎热的时间更久。但这种说法其实有些主观,或者说过于"经验主义"了。实际上,三伏天期间炎热与否主要取决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势力。如果农历六月前后,大气环流形势稳定,高温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长时间盘踞,炎热天气就会持续;反之,如果有冷空气南下、台风等环流系统影响,高温格局就可能被打破。
明天就是闰六月初一了,民间有"闰六月热不热,就看闰六月初一"的说法。这是什么意思呢?闰六月初一晴天或者下雨又有什么预兆呢?让我们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闰六月初一相关农谚解析
1、闰六月,火难休
这句农谚很好理解,意思是如果当年有闰六月,那么这一年的夏天将会酷热难耐,高温天气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会一直延续到白露前后。
2、闰月双六到,暑气似火烧
这句农谚和上一句意思相近,大意是说,要是该年有闰月,而且恰好是闰六月,那么当年夏天就会像被火烤一样,酷热无比,高温天气会持续不断。
3、闰六初一雨,伏里似蒸釜
这里的"闰六初一"指的就是闰六月初一这天。意思是,如果闰六月初一这天下雨,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就会湿热交加,闷热感会格外明显,人们就像待在蒸笼里一样,常常大汗淋漓。
4、闰六初一晴,热得人发懵
这句农谚也不难懂,它说的是如果闰六月初一这天是大晴天,没有下雨,那么后续就会出现极端高温天气,热得人晕头转向。反之,如果这天下雨,往往就预示着后续天气可能会比较凉爽。就像农谚"闰六雨开场,清凉有指望"表达的意思一样。
5、六月逢闰,旱涝难定
这句农谚表示,"闰六月"的出现,常常预示着当年可能会出现极端天气,要么干旱少雨、酷热难耐,要么雨水过多、闷热潮湿,大家要提前做好防范。
文娱说
需要明白的是,农谚虽然是古人千百年来对气候观察和经验的总结,但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全国地域广阔,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近年来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农谚的准确性也有所降低。所以,建议大家把农谚仅作为一种参考,判断当地的天气走势,还是要结合当地更加科学的天气预报来综合考量。
总之,闰六月是依据农历置闰规则出现的,它与气温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传统观念认为它会延长夏季的酷热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