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2日,美国常驻联合国代理代表谢伊在讨论多边主义会议上,突然调转话题,指责中国"拒绝遵守2016年南海仲裁裁决",并宣称中国"侵犯了菲律宾等国的海洋权益"--这个裁决自出炉以来,中方明确表态"不接受、不承认、不执行",并称其非法无效,然而美国及其盟友依旧反复提起,把它当成遏制中国的工具。
从内容上看,该裁决宣称中国在南海没有"历史性权利",并认定南沙群岛的多数岛礁"无法产生专属经济区",甚至像太平岛这样有淡水、有植被的岛屿,也被裁定无法享有200海里经济区,这一判决逻辑非常生硬,完全脱离现实。
于是,就在美方代表话音刚落,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当即要求二次发言,他斩钉截铁地回应:"中国不接受、不承认所谓裁决!美国罔顾南海问题的客观事实,到处搬弄是非。"傅聪明确驳斥称:美国不承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一再要求他国遵守其"解释版"国际法;自己不签约,却像裁判。这种"选择性守规矩"的逻辑,确实让人质疑:到底谁在破坏多边主义?谁才是真正想搅乱南海的那一方?
要知道,美国在安理会"敦促中国守规矩",但现实中,美方频繁派遣军机军舰闯入南海,打着所谓"航行自由"旗号进行抵近侦察和军演,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安全保障的范畴,这才是扰乱地区安全的根本。
就在联合国交锋后数小时,中国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7月24日至25日,每天8时至17时,南海部分海域进行实弹射击,禁止任何船只驶入。毫无疑问,中方在南海划设落弹区、组织演习,本质上是防御性回应,是对持续军事挑衅的制衡。
事实上,对于南海局势,中方向来是以合作开放的态度对待,从中菲之间的磋商机制、中马海上对话,再到中越、中印尼的海洋划界谈判,中国始终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强调历史事实和现实协商的结合。
但这些努力经常被所谓"仲裁裁决"的阴影打断,特别是菲律宾近年来动作不断,不仅多次派船闯礁、试图坐实"非法裁决",还以国内立法方式推动海上实际控制。这些举动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撑腰"--近年来,美方多次公开为菲方发声,甚至在个别海域挑动事端,制造地区对立。
中方对此持续保持警惕,不断通过多边框架强化区域合作,从"南海行为准则"谈判,到加强与东盟的联合声明,就是为了让规则的制定重新回到谈判桌,而不是被个别国家绑架。就像这次会议的主题,多边主义之所以重要,不只是体现在外交辞令上,更体现在行动中。傅聪在安理会已经明确表示,中国支持多边机制,但反对操控规则、制造对抗。对中方而言,坚持不接受仲裁裁决,不是为了对抗国际法,而恰恰是为了捍卫真正公平的国际秩序。
这一系列事件也反映出当前南海危机的深层困境:一方面,中方努力通过双边、多边渠道稳定局势,强调合作与对话;另一方面,美国及个别国家却执意推进"再法理化"策略,力图通过政治仲裁改变海洋权利格局。
可以说,"南海仲裁案"裁决看似"法律文本",实则是地缘战略棋局中的一枚棋子。它不仅损害中国的海洋权利,也破坏了整个地区的互信机制,从2016年至今,这场所谓"裁决"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成为冲突升级的"火种",使得南海地区长期陷入"稳定-挑衅-回应-重回稳定"的反复循环。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方划设落弹区,是一次必要的反制,也是对外传递信号:主权问题没有妥协空间,安全挑战必须有力回应。同时,这也是对规则之争的态度表达--南海的和平,靠的是共同协商,而不是仲裁"空降"。
可以预见,随着区域形势持续变化,中美在南海的竞争也进入新阶段。除了军事、外交层面之外,围绕"规则定义权"的较量才是这场博弈的核心。美国一边推动"海洋自由"的叙事,一边强化前沿部署;而中方则继续强调历史依据与现实对话并重,不接受单方面制造的"法律成品"。
无论如何,最终的稳定不可能靠一纸裁决强行推行。南海问题的解决,必须基于历史事实、政治现实和国际共识,也必须让东盟国家成为真正的参与者,而不是让南海沦为域外国家的"游猎园",更不应成为大国博弈的"角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