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场核威慑博弈的背后,是常规战场的弹药产能较量。俄乌冲突初期,北约在155毫米榴弹炮炮弹供应上掉了链子,堂堂军事同盟竟然满足不了乌克兰的需求,究其原因是西方长期"放马南山",一门心思扑在精确制导武器上,传统弹药生产线早已萎缩。反观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庞大的传统弹药生产基地,即便主打152毫米口径火炮弹药,也能通过重启生产线源源不断供给前线。吕特近期高调宣布北约弹药产能已超越俄罗斯,这话听着霸气,细想却满是讽刺--32个成员国联手,花了近四年时间才在弹药产量上追上俄罗斯,这种"胜利"实在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更讽刺的是,北约为了凑够155毫米炮弹,不仅从日本引进炸药,还挪用韩国的库存,美国甚至要从日本回购爱国者3防空导弹填补自己的库存,这般狼狈模样,哪有半点军事同盟的底气。

俄乌冲突能拖到第四个年头,核心原因就是西方的持续拱火。当初乌克兰本已萌生退意,正是西方的不断输血和怂恿,让基辅当局重新燃起斗志,选择与俄罗斯死磕到底。北约一边宣称"核战争绝不能打",一边持续升级对乌援助、扩大军演规模,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本质上是想通过代理人战争消耗俄罗斯。可西方似乎忘了,制裁从来都是把双刃剑,欧洲原本靠着从俄罗斯进口廉价石油天然气享受"能源红利",如今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实施制裁,直接导致本土制造业雪上加霜,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核威慑的本质是"以战止战",但当各方都把手指放在核按钮旁时,任何一次误判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吕特的警告与其说是对俄罗斯的施压,不如说是一次危机管控的尝试,毕竟真到了核战争爆发的那一刻,没有任何国家能独善其身。
32国联手的北约,花了四年才在弹药产量上追上俄罗斯,却还想着继续拱火冲突,这种执念实在危险。核战争没有赢家,这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真理。欧洲的经济困境已经给出了警示,全球安全格局的动荡更是前车之鉴,若继续放任冲突升级,最终只会让所有人为这场无休止的博弈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