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的一天。
湖北襄阳五中高三办公室,班主任冯玉清(化名)正在跟一名少年谈话。
"我不想要保送名额,我要像所有考生一样,凭自己的实力考进清华!"
少年话音刚落,冯玉清立即震惊地张大了嘴巴,而眼前的少年神色坚定、不改初衷。
要知道,清华大学作为我国最高学府,是无数学子心中无比神圣的象牙塔,而拿到保送名额等于提前拿到了"直录"通知书,半只脚已经迈进了清华,这是这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这个少年竟主动放弃,是不是书都多了,把脑子都读坏了呢?
1、学霸是这样炼成的
少年名叫贺维艺,和众多学霸型选手不一样,他属于学神型选手--既能玩好也能学好。
1994年贺维艺出生在襄阳市一个普通家庭里,父母学历不高,长期在外务工,对孩子的教育他们看得很开--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尽自己努力就行,因此平时很少在学习上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但在这种"放养"状态下,贺维艺反而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小到大成绩在班级上都名列前茅,从未让父母操心。
更让父母惊喜的是,儿子从小算数、音乐、绘画、体育都样样精通,而且还很喜欢英语,家里的老式播音机是每日听力必备。
贺维艺惊人的学习天赋,样样精通的能力让父母很欣慰:儿子正如他们当初起名字时期待的一样--多才多艺,全面发展。
中考结束,贺维艺以A级的优异成绩考进了当地重点高中襄阳五中。这所中学在湖北省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可与华师一附中、武钢三中等知名中学一争高下,是湖北省近十年盛产高考状元的"高中前五强"!
在这个"学霸云集,群英荟萃"的学校里,贺维艺如同一颗璀璨明珠并未被湮没,反而熠熠生辉更加夺目。
高中三年里,贺维艺多次拿到年级第一,最差的成绩也是年级第四,因此被同学们戏称为"贺半仙"。不过他对这个引号有些不能接受,总是半开玩笑地说,"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叫《骂杀与捧杀》,我不希望被捧杀。"
高中时期的贺维艺给老师和同学留下的最深的印象便是"有钻劲,爱发问",只要有不明白的知识点,他一定要问到彻彻底底弄明白才罢休。这股执着好学的劲儿,有时候也让老师们头疼不已。
一次数学小考成绩出来后,贺维艺拿着试卷便冲到了老师面前,没等老师反应过来便直接开始理论。
原来这次小考,贺维艺在一道题上丢了五分,但他认为自己没有算错,而且经过多次验算都是如此。可数学老师坚持原判,师生二人各执一词,谁也不肯退让,甚至最后还面红耳赤地吵了起来。
和老师不欢而散后的贺维艺不愿放弃,一回到家就开始用电脑对那道丢分题做了多遍演示,最终结果都和自己坚持的答案一样,于是第二天他又找到了老师。老师看完也为其执著而连连感叹并被说服。事后贺维艺也十分自豪,"虽然我失去了5分,但却赢得了真理。"
不过,看到这里大家千万不要被这股"钻劲儿"误导,贺维艺可不是"书呆子"型学霸,而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时政,说话幽默的"学神"。
学习之余,他最喜欢玩一款单机游戏"红警"。平时,他放松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玩乐器,最喜欢长笛和钢琴,而且水平都很不错,曾多次参加校元旦晚会的演出……他还很喜欢看书,且涉猎十分广泛,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等各种类型的书籍在家里随处可见。
2、拒绝清华保送,"我要凭实力考"
其实贺维艺按照这一轨迹走,考上名校是必然的结果。
2012年高二时,他参加了全国奥赛,拿到了物理奥赛全国一等奖,数学全国二等奖。
报名参加高考前,贺维艺参加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成绩第一,并成功获得清华大学物理专业的保送名额。
班主任冯玉清得知这一消息十分激动,他掩饰不住喜悦的神色,赶紧把这一好消息告诉了贺维艺,于是出现了开篇的一幕。
可贺维艺的选择实在出人意料,当时在全校也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很多同学和老师都不理解--
最高学府+热门专业,直接保送几乎是录取捷径,而且参加奥数比赛,贺维艺也花费了很多心思,为什么拿到了这一结果的他却转头放弃?
其实,贺维艺自初升高后,一直将清华大学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参加自主招生时也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去准备,结果出来时,面对近在咫尺的理想大门,他却举棋不定,犹豫了一个星期。
清华大学物理专业诱惑力十足,不过他更希望在经济学方面有所建树,因为这是他的兴趣所在。即便在学业最为紧张的时刻,他也会挤出时间阅读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著作,还一直将曾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当做偶像。
因此,在面对该校物理专业抛来的橄榄枝时他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如果放弃了这一机会和成千上万的考生一起参加高考,自己对考上清华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并没有十足把握。
是接受提前送上门的船票,还是自主参考高考赌一把呢?
一个星期后,贺维艺决定听从自己的内心,凭实力一战!他认为祖国的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阶段,更需要经济管理人才,"希望将来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一点贡献,成为众多国民经济财富指导者中的一个,同时也想给高中3年一个深刻的交代,享受拼搏的过程。"
做出这一决定后,贺维艺毅然决然地将头埋进了仅剩半年的高考决战准备战之中。
在最后的紧张冲刺时刻,贺维艺仍旧保持着每天跑步的习惯,也会适当休息,在高考前一周还玩"红警"来放松。
2013年6月8日最后一门科目考完,孙维艺在社交账号留下了"顶我上清华"的签名。
6月23日早上8点左右,父亲激动地拍了拍他,"儿子快醒醒,你考了689分,是我们省里的理科状元(单科成绩分别为:语文129,数学142,英语144,理综274)!"
贺维艺睡眼惺忪,半信半疑地翻了个身,轻飘飘地回了句,"好,那我接着睡会儿。"
2013年的高考成绩公布后,襄阳五中校门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校园,这一年该校包揽了全省文理科状元,创下湖北省历史以来、第一所包揽同年文理状元高中的新纪录。
贺维艺也因此在当地名声大噪,赞美声不绝,而他始终沉稳地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甚至反思了自己的不足,"这次高考我其实考得不好,平时理综290分以上,这次只考了274分。"
3、给父母的启发
此话一出,许多人认为他在凡尔赛,但贺维艺一直以这种查漏补缺的方式自省,告诫自己切勿骄傲自满。
在高三最后拼搏的日子里,贺维艺始终和自己的三位舍友互相鼓励、较劲,最后四人都考出了好成绩:一号铺舍友全省理科第二名,二号铺同学保送清华,三号铺是他,四号铺同学去了香港大学。
贺维艺最终凭借着优异成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清华的经济管理学院。
在清华园里,他并没有因为理科状元的名号而虚度光阴,反而过得很充实,每一学期的学分基本都修满,大三学期便因出色的表现去了全美国最顶尖的十所研究型大学之一的威斯康星大学做交换生。
2017年从清华毕业后,香港某大型国际化基金公司便立即向他抛出橄榄枝,因为十分喜欢这份工作,他放弃了出国深造,去了这家公司担任了投资研究分析师。
在进入公司工作前,贺维艺分享了自己求知求学道路上的感悟,他套用苏格拉底的话总结为"未经审视的大学不值得一过"。
他将自己的道路选择分成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阶段--
1、"不自知的确然"。刚入学,他认为自己对经济与金融的全部了解仅限于书本和亲友炒股谈资,涉入不深,之后在第一份实习中才感到到其趣味十足,遂开始不问他事,深入研究。
2、"思考后的探索"。大一、大二每学期的都十分充实,每学期课程几乎修满学分,寒暑假和学期里进行军乐队训练,即使如此,他仍不满足--借学术小论文写作的机会,花了整整一个星期去研究下载的相关文献;找学长、学姐聊天,做模拟题,探究自己是否适合当公务员;参加大众创业项目,"跑业务谈生意";晚上连续赶场4个社工会议,回到学校已是子夜时分......
3、"经历后的坚定"。大三学期到美国做交换生,期间做了很多深入思考,坚定了日后深耕金融投资领域的想法。
他条理清晰地传授大学四年的求知经历,正如高考结束那年,他面对采访镜头从容自信地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一般--
1、坚决跟老师的思路走,毕竟老师教学多年,经验更足,听从老师的意见便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方能走得更长远。
2、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敷衍。
3、每天充满激情,水滴石穿,终会成功。
4、尽量不熬夜不搞题海战术,清晰条理地备考。
结语:一个人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的正确引导,老师的精准教导,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朝着兴趣和梦想进发,才能迸发出最大的能量。为人父母,切忌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未圆梦想去规划孩子的人生和未来,请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