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血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生理节律。在一天之中,血压通常会呈现出"两峰一谷"的波动规律。
早上 6 点至 10 点之间,人体的血压会逐渐升高,达到第一个高峰,这个时间段也被称为"晨峰血压"。晨峰血压的升高主要是由于人体从睡眠状态转为清醒状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导致的。此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下午 4 点至 6 点之间,人体的血压会再次升高,达到第二个高峰。这个时间段的血压升高可能与人体的活动量增加、精神状态紧张等因素有关。
晚上 8 点至次日凌晨 2 点之间,人体的血压会逐渐下降,达到最低值,这个时间段也被称为"夜间低谷血压"。夜间低谷血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体在睡眠状态下,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心脏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血管扩张,从而导致血压下降。
了解人体血压的生理节律对于合理选择服用降压药的时间非常重要。根据血压的波动规律,选择在血压高峰前服用降压药,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的升高,减少血压波动,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最佳服药时间点一:清晨起床后
清晨起床后是服用降压药的一个重要时间点。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早上 6 点至 10 点之间是人体血压的第一个高峰时段。因此,在清晨起床后尽快服用降压药,可以在血压开始升高之前就发挥药物的作用,有效地控制晨峰血压。
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选择长效降压药物在清晨起床后服用是比较合适的。长效降压药物的作用时间较长,可以在一天之中持续稳定地降低血压。例如,常见的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等长效降压药物,都可以在清晨起床后空腹服用。
在清晨起床后服用降压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夜间低血压的发生。如果在晚上服用降压药物,尤其是一些短效降压药物,可能会导致夜间血压过低,从而增加脑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等风险。而在清晨起床后服用长效降压药物,可以在保证白天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减少夜间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适合在清晨起床后服用降压药。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如反勺型高血压患者,他们的血压波动规律与大多数人不同,夜间血压升高,白天血压相对较低。对于这类患者,需要根据他们的血压特点,调整服药时间,可能需要在晚上或者睡前服用降压药物。
在确定服药时间的同时,食物对不同药物吸收的影响也需要考虑在内。例如地平类、利尿类等药物最好空腹服用,可避免食物影响吸收。而唑嗪类药物则宜在睡前服用,因为它们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睡前服用可减轻此风险。
因此,降压药的最佳服用时间,需要结合个体患者的血压日夜变化规律、所用药物的药理特点等因素仔细评估,原则是选择药物生物学效应达到高峰的时间与血压出现高峰期重合,这样可发挥药物的最大降压效果。
根据这一原则,患者最好养成定期检测自己血压的习惯,及时发现血压的波动变化,以合理调整自身的服药时间,但若血压波动规律与之前相差较大,最好还是前往医院咨询下医生的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