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家银行最近上演了一场扑朔迷离的骗局狙击战,事情的主人公是一位84岁的大妈陈奶奶。她原是打算赎回国债,不曾想差点踏入一个阴谋诡计的陷阱中去,事情看起来颇为简单,可是后面隐藏着不少令人咋舌的事情。

事情是从杭州银行城东支行开始的,客户经理项孝芳接待了一个老人,陈奶奶,她独自前来,提要求赎回国债并且取走大概698万现金,并且要用来买房。这么大的数目,再加上陈奶奶行动起来的焦灼神色,让项孝芳这个熟悉客户平常状况的人心里警报大作。更令人奇怪的是,她对具体买房情况答非所问,并提到"手机被监控",项孝芳从业多年,知道老人已被骗。
作为工作九年的一线银行业务员,项孝芳也曾经接受过反诈培训,在面对诈骗手段、套路上面有一定的敏感性。怀着对客户的高度责任感,她立即拨打公安,采用"一呼百应"的方式直接报到笕桥派出所。警方收到消息,马上行动,民警廖锟与同行赶往现场,还把线索转报上城区公安分局反诈中心。公安系统采取保护性手段,不让陈奶奶账户里的钱转移出去。

反诈中心便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联系到了陈奶奶的儿子们。孩子们知道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家里压根没有买房这回事儿,立马就往银行跑。民警又跟陈奶奶聊聊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原来半个月前,她接了一个电话,说她是公安局的工作人员,要查办她的"重大刑事案件",让她配合。这通电话很详细,骗子不仅知道陈奶奶的个人信息,还用话给陈奶奶制造紧张氛围,还拿权威吓唬人。于是她就真的信了。
根据警方的调查,这个诈骗团伙采用精细的恐吓话术获取信任,既步步紧逼又详细地指导陈奶奶还有她老伴买指定的手机跟电话卡,并且只准跟骗子保持单线联系。他们威胁她取出700万国债,用买房的名义存到所谓"安全账户",团伙骗术不仅花样多、而且时间长,想一步步把老人给绕晕。

民警耐心劝说,给陈奶奶讲明白,公安机关决不会用电话开展案件调查,也绝不会要求做任何取款转账之类的事情。"安全账户"的说法根本没有,经过一番沟通,陈奶奶才幡然醒悟,差点就把自己的多年积蓄给送人了。此时她的账户里的696万余元也是好好的,也是多亏了银行员工和公安部门的帮忙。
事后,陈奶奶又到派出所接受了反诈教育课,了解了常见的一些诈骗套路以及如何防骗,并不忘对项孝芳说声感谢,"我的积蓄是我辛苦一辈子积攒的血汗钱差点就这么没了。"

这一场反诈的胜利绝非偶然,少不了的是齐心协力配合作战。从项孝芳第一时间敏锐发现线索,到公安"一呼百应"的快速响应再到反诈中心及时止付的坚决处置,每一个环节都是这起案件化解中的关键一环。抓准时机、 不拖沓、不被骗着走,这是每一个人都在坚持的。
这些年,诈骗变本加厉地出现,特别爱针对老人下手,骗子拿捏住老人生来就信权威的那点特性,也捉摸准他们对自家财物安全挺担心这事儿,于是就在骗人手段上步步升级。如果没有人来提醒他们,那么这些骗局很容易就会让老人们一辈子的积蓄全部被骗光。银行工作人员、老人的家属以及社会群体都要对此保持足够的敏感性,提高警惕。

典型的这个诈骗未遂案不仅保住了老人的钱财,避免他蒙受经济损失,还具有社会警示的意义。保护财产关键要宣传反诈知识,让大家懂得怎么识别骗局,有些简单的原则,比如别随便相信陌生电话,别轻易给所谓"安全账户"转钱,可以当作预防的基本准则。警方再次提醒大家,接到任何要求"自证清白"的并让你转账的电话都是诈骗,请立即挂断电话并联系家人或者报警。值得一提的是,拨打96110或者110可以获得专业的反诈咨询以及立即的援助。
这桩事例,不只是一个骗局的解决方式,也是一幕社会反诈教育的小型再现,这样"银行加上公安"的合作流程,给了我们一种可复制的范本,来打造群众财产安全的信任体系。社区居民的安全感不能是口号,要有实际行动做支撑。而银行一线员工的敏感、公安的快速协助无疑是最大的保障。

诈骗案件给社会安全敲响了警钟,特别是老年群体,信息获取能力有限,更易受语言恐吓和权威身份蒙骗。此案件又一次警醒我们预防远大于补救,通过银行员工的日常工作反诈培训、社会宣传及社区普及都可以在发生之前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正在存钱或进行交易的客户不是只要服务,他们同样要保障。
项孝芳这一次快速反应的能力其实是她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种能力,这一事件体现了她对待岗位的态度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如今银行与公安机关的反诈任务合作。守护好居民的财产安全既是公安系统的工作,也是银行人的一种服务,在发现可疑行为后进行及时介入并协调处理能减少成千上万家庭的损失甚至避免其承受不了一次打击。

对于社会来说,骗子总是防不胜防是个痛点,但那些能成功阻止的案例,也是反诈宣传可借鉴的好例子。对于以后银行和公安的联合行动要更加的重视起来,社区安全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我们一起努力,就能把这样的事少发生点,保住更多的辛苦钱,造就更安全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