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今年63岁,退休后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却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失眠。她试过泡脚、听音乐、喝牛奶,甚至数绵羊。
最后在街坊的建议下,开始吃安眠药。刚开始有效,后来却越吃越晚睡,半夜还会惊醒出汗,白天头晕犯困。她以为药效"变差了",就自己加了剂量。直到一次清晨晕倒被送进医院,我们才发现,她并不是吃少了,而是吃错了。
浙江大学一项针对城市中老年群体的研究显示,近六成长期服用安眠药的患者存在用药时间错误、停药方式错误或适应证错误的问题。
这并非个案,而是普遍现象。安眠药不是感冒药,不是"困了就吃"的灵丹,而是一类对中枢神经作用强烈的药物,使用上的一些"常识",其实常常是误区。
人的大脑有一个叫褪黑素节律的机制,在天黑后自然分泌褪黑素,促进入睡。但这个节律会受到咖啡因、蓝光、焦虑情绪等多种因素干扰。
安眠药的作用,是暂时"替代"这个节律,让大脑以为该睡了。但如果吃得太晚,比如临睡前五分钟才吞服,药物起效还没完成,人已经在床上翻来覆去,反而加重了对睡眠的焦虑。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安眠药,如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这类药物的特点是起效快、半衰期短,
但也正因为如此,服药时间必须精确把握在睡前30到60分钟,否则容易出现"药效错峰"--不是在该睡的时候起作用,而是在半夜或清晨发力,造成梦魇、惊醒、心悸等反应。
我接诊过一位72岁的老先生,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自述"吃了安眠药反而睡不着"。一问才知道,他每天晚上十点半上床,十一点才吃药,半夜两点突然心跳加速,
误以为心脏病复发,其实是药效延迟引发的交感神经激活。安眠药从吞下肚到产生血药浓度通常需要20到40分钟,如果用药时间和入睡时间错位,效果自然适得其反。
不只是时间点错,很多人还搞错了用途。安眠药并不能治失眠,它只是暂时缓解症状的工具。真正的治疗,往往需要心理干预、环境调整、生活节律的重建。
长期依赖安眠药,不仅会形成心理依赖,还可能引发耐受和戒断反应。有些人一停药就彻夜难眠、焦虑发作,这不是病情加重,而是身体对药物产生了"戒断"。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的一项临床回顾研究中显示,超过30%服用安眠药超过3个月的老年人,在停药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戒断症状,其中以情绪波动、注意力下降和夜间惊醒为主。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总是强调"短期、间断、低剂量"的用药原则。有些患者会问:"医生,我吃的是非处方的褪黑素,这不算安眠药吧?"这是另一个常见误区。褪黑素虽然属于激素类物质,但长期高剂量摄入同样会干扰人体自身激素的分泌机制。
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长期服用高剂量褪黑素,结果出现了月经紊乱、情绪低落等激素相关副作用。这类"天然"产品,也并非完全安全。
失眠本身并非孤立存在,常常与焦虑、抑郁、慢性疼痛、呼吸暂停等疾病共存。单纯靠药物掩盖症状,反而容易延误真正的诊断和干预时机。
一项2023年在杭州完成的多中心研究指出,在确诊为"慢性失眠"的患者中,超过四成存在未被识别的焦虑障碍。这些人如果只被当作"睡不好"来处理,等于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们还观察到,安眠药的使用与跌倒风险之间有明确关联。特别是在老年群体中,夜间服药后行动能力下降,视觉协调减弱,导致夜起如厕时摔倒的事件明显增加。
国家老龄办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的监测报告指出,安眠药相关跌倒伤害事件中,超过70%发生在用药后两小时内。这背后,其实是药物对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的一个"副本"。
一个真实案例:78岁的梁大爷,因夜尿频繁,本想靠安眠药"压一压尿意",结果半夜起身跌倒,髋部骨折,术后卧床三个月,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睡眠问题没解决,反倒引发另一个健康危机。这类事件,在我们科室每年都能遇见十几次。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这项研究还发现,安眠药使用者在癌症筛查中出现晚期发现的概率略高于未使用者,虽然目前尚不能断言安眠药与癌症直接相关,但研究者怀疑,长期睡眠质量差与免疫功能下降之间存在间接联系,而安眠药只是掩盖了睡眠障碍的"冰山一角"。
真的不能吃安眠药吗?不是。关键在于:谁吃、怎么吃、吃多久、怎么停。我们不会因为一把菜刀可能割伤手,就不让厨房存在刀子。
药物本身无过,关键在于使用方式。医生的职责,不是把药开出去,而是教会患者什么时候该收回来。
对于经常失眠的人,我通常建议先进行一周的睡眠记录,包括入睡时间、醒来次数、梦境情况、白天困倦程度等。这样的记录比一次性的描述更能反映问题本质。
认知行为疗法目前被公认为治疗慢性失眠的一线手段,它通过改变对睡眠的错误认知与行为习惯,来建立新的睡眠模式。这类方法的长期效果,往往优于单纯药物控制。
对于已经在服药的人,切忌自行停药或突然更换药物。安眠药的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有时还需要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物,以减少戒断反应。
有人问:"那我是不是一辈子都得靠药活?"答案是否定的,但条件是你愿意改变自己对"睡觉"这件事的期待。
睡眠不是任务,更不是战斗,它是一种身体与世界的和解。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战胜失眠",而是学会接纳那些暂时睡不着的夜晚,重新建立身体的节奏,而不是靠药物强行拉回节奏。
从医生视角看,最令人担忧的不是睡不着,而是对"必须睡着"的执念。当一个人越用力去睡,越容易被焦虑撑得通宵达旦。临床上许多慢性失眠者,并不是从药开始错的,而是从"恐惧失眠"开始的。药物只是他们焦虑的载体,而非问题的根源。
我们希望每一个服用安眠药的人,都能明白:药不是"靠山",而是一座临时搭建的脚手架。真正的睡眠大厦,要靠自我调节、科学认知和环境支持来搭建。哪怕睡得短一点,只要醒来感觉清爽,未必是病。吃药睡了十小时却醒来疲惫,那才是该警觉的信号。
人生的下半场,不求夜夜好眠,但求心安理得地闭眼。睡眠从来不是人生的全部,却影响着余生的每一寸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