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柳白】
"中国年轻人正向东南亚寻找机遇。"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9月1日报道称,随着欧美生活和教育成本攀升,加之地缘政治存在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中国学生选择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求学。一名中国留学生预计,未来5到10年将是中国学生在东南亚求学的"黄金时代"。
今年早些时候,来自浙江的创业者肯特·蔡决定出国攻读博士学位。虽然出国留学并不罕见,但他选择的目的地或许显得有些特别,他没有像许多同龄人那样前往美国或欧洲,而是去了马来西亚。
抵达吉隆坡的校园,开始研究人工智能驱动工具在媒体制作中的应用后,蔡发现做出这种选择的并非他一人。事实上,他是涌向东南亚接受高等教育的众多中国学生中的一员。
蔡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他甚至还没毕业,中国企业就付钱请他参与其地区总部的选址评估,而且他已经计划在马来西亚创办一家初创公司,利用人工智能和双语劳动力建立一个面向华语市场的内容制作中心。
"在东南亚,接触到风险投资的机会比在国内多。而且作为这里的博士生,更容易引起投资者的关注。"他说。
据马来西亚政府旗下负责管理学生签证的马来西亚教育全球服务中心(EMGS)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学生的申请量达到16823份,远高于2024年同期的10670份和2023年的8948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也显示,在泰国的中国学生入学人数从2016年的不到6200人攀升至2024年的28000人。
2023年6月14日,"2023中泰人才校园招聘会"在泰国博仁大学举办。 视觉中国
东盟成员国已成为中国资本的新前沿。投资银行及咨询公司ARC集团的一份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对该地区的直接投资增长了13%,助力整体对外投资流量升至1628亿美元。这一增长主要由制造业企业的海外扩张推动。
蔡认为,未来5到10年将是中国学生在东南亚求学的"黄金时代",他预测,那些了解中国商业文化、精通中文、英文和当地语言的学生,将在就业和创业方面拥有前所未有的优势。
"他们不仅能满足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需求,还能抓住东盟消费市场崛起带来的机遇。"他说。
同样来自浙江、现年20岁、正在吉隆坡另一所大学就读的卢卡斯·卢表示,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中产家庭的一种新思维,他们必须在可负担性、安全性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之间取得平衡。
卢说,对于那些无法进入国内顶尖大学的人来说,马来西亚提供了较低的学费、可负担的生活成本、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跻身QS世界大学排名的院校。他补充说,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也可以作为次要选择。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吴木銮表示,有更多中国学生前往海外攻读研究生以增强他们在国内外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他说,马来西亚提供了被全球认可的、价格亲民的英语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条绕过西方的高等教育途径。
在广州经营一家留学咨询公司的谭静(音译)表示,根据客户数据,原本计划申请欧美本科项目的家庭中,有超过20%可能现在会选择马来西亚或泰国。
总部位于北京的非政府智库全球化智库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进展使马来西亚和泰国成为热门目的地。
不过学者表示,大多数中国学生还是会回国,不应高估他们对当地造成的影响。
"他们主要集中在中资企业和商业生态系统中," 吴木銮说,"大多数人还是会回到中国,这限制了他们对当地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主任潘永强表示,中国学生的涌入为马来西亚400所高等教育机构带来了学费收入和活力,该国社会和政府对此也持欢迎态度。
但他说,马来西亚的科研和教育水平仍落后于欧美和日本,这导致许多国际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学位而来,并且会遇到发展瓶颈。
"大多数毕业生最终会回到自己的祖国,那些留下来的人往往会加入中资企业或在当地创业,从事消费和贸易服务。"潘永强说。
他表示,从长远来看,这些中国学生的意义在于他们能否成为中马乃至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桥梁。
"随着中国资本在东南亚扩张,其中一些学生可能会成长为新的中产阶层或富裕群体,就像早期的台湾地区或韩国的商人一样,"潘永强说,"但这需要真正融入当地多样的文化。"
对于像卢这样的学生来说,这个选择既有实用性,也关乎个人偏好。
"英国和欧洲不再适合我了。马来西亚的环境让我感觉更自在,"卢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我毕业后的首选。"
然而,他指出,东南亚的机会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多。"即便是该地区中资企业提供的工作,也常常面临法律和文化方面的限制。"
吴木銮表示,有多个因素将决定这种兴趣热潮能否持续。
"这种热潮能否长期持续,仍取决于全球格局,"他说,"如果中美关系缓和,或者西方的通胀压力缓解,东南亚目前的吸引力可能会迅速消退。"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多个场合高喊"欢迎中国留学生",甚至抛出要将中国留学生规模扩大至60万人的说法,但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遭受无端盘查、滋扰的事件有增无减。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近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教育交流合作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了解。中方希望美方将特朗普总统欢迎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的表态落到实处,停止无端滋扰、盘查、遣返中国留学生,切实保障他们的正当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