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阿什福德:拜登的“二极管”和特朗普的“孤胆反派”,都会导向同一个结果

2025-11-12 14:30  观察者网

【文/艾玛·阿什福德,翻译/鲸生】

美国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的"单极时刻"已然结束。长期性的经济、人口与军事发展趋势已无可否认地改变了全球政治格局,美国如今亟需一套适应新格局的新战略,在避免自身过度扩张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单极时代所带来的一部分优势。然而,美国应采取何种战略,主要取决于它认为世界正在向何种方向演变。

拜登政府设想的是一个美中对峙的两极世界。因此,它精心构建了一套围绕"新冷战"形成的整体战略,试图把原本分散的美国同盟体系缝合起来,并将华盛顿的对手重塑成所谓的"威权轴心"。但事实证明,一个清晰且连贯的"民主轴心"并未真正出现,许多国家对一体化的民主政策心存抵触。以印度为例,它依然是金砖国家组织的重要成员--这个机制是它在2009年与巴西、俄罗斯和中国共同创立的;再比如,美国与荷兰之间围绕对华出口关键芯片制造技术的摩擦,也体现出这种不协调。

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拜登政府对两极格局的判断是错误的。

随着全球经济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土耳其、印度、韩国等实力不俗的区域性强国在军事上快速崛起,而经济与科技实力又不再被中美两国所垄断,看起来,未来的全球政治格局更有可能是一个碎片化又复杂的多极世界,而非过去单极时刻的延续。

今年1月,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接受梅根·凯利采访时承认,单极霸权是"不正常的",世界终将回归多极化。

与流行观点相反,这种多极格局并非对美国的"末日宣判"。在美国相对实力下降的时代,让其他有能力的国家分担部分全球领导责任,反而对美国有利。如果华盛顿能够接受这一现实,它便能采取一种更为灵活的战略--既能让美国更高效、有效地运作,也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而好消息是,特朗普政府似乎比拜登政府更愿意接受多极化的现实。

与其强行试图将世界划分为"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特朗普政府很早就开始采取务实的做法,迈出了拥抱多极化战略的积极一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推动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盟友承担更多防务责任,这是对美国传统外交政策的一次显著转向。

然而,特朗普政府仍在浪费让多极化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契机。通过破坏国际经济体系、以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疏远他国,本届美国政府在应对多极化问题上采取的杂乱无章式策略,最终可能是弊大于利--导致风险上升,收益反而减少。

意见之争

美国学界至今仍在激烈争论:那个"单极时刻"究竟是否正在让位于一个两极、多极,甚至"无极"的世界?

而答案归根结底在于权力--哪些国家拥有权力、如何运用权力,以及其他国家如何感知这种权力。然而,"权力"本身是一个极为模糊的概念,它往往由财富、军事力量、人口规模、自然资源禀赋以及政治意志等多种要素构成。对权力的不同定义,将导致对未来世界秩序截然不同的判断。

若仅以军事力量来定义权力,那么一个由美国与中国分庭抗礼的未来两极格局似乎合情合理。但如果将经济数据纳入考量,那么东亚、欧洲以及海湾国家也能被纳入视野之中--这就明显意味着未来会是多极世界格局。

若以更广义的标准来界定权力,那么世界正可能正朝向学者描述的"不均衡多极格局"(unbalanced multipolarity)转变。在这种体系中,会存在少数几个大国--例如美国与中国--以及更多的"次级强国",包括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印度、日本、俄罗斯等。这些国家虽不具备超级大国的实力,但仍能够有力地塑造所在地区的局势。

2025年2月20日,马克龙在社交媒体上向观众表示,他要让特朗普明白美国的战略利益与欧洲盟友是一致的。 视频截图

许多次级强国已经开始在这一新国际体系中争夺自己的位置。例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23年的表态震惊了欧洲领导人--他公开表示,欧洲应致力于成为"新世界秩序中的第三极"。与此同时,巴西财政部长费尔南多·阿达也对媒体表示,巴西不会在北京与华盛顿之间选边站,因为"巴西太大,不应依附任何一方"。

显然,这些国家并不愿被塞进某个由美国主导的反华阵营。它们并不相信"新冷战"式的两极格局叙事。事实上,这正是拜登政府大战略的根本错误之一:它试图重演冷战剧本,强行制造与中国的两极式竞争,强化美国同盟体系,并给俄罗斯与中国贴上所谓"威权轴心"的标签。

最后拜登政府发现,许多国家已不再接受这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即便是华盛顿最亲密的盟友也欢迎与中国进行贸易与投资,尽管它们也许并不认同中国的意识形态或治理模式。像印度这样的国家,一方面积极采购美制武器并开展军事合作;另一方面,又参与中方组织的联合军演,同时进口俄罗斯的能源。换言之,这些"中等国家"的行为方式恰恰说明,它们已经相信多极世界格局会在不久的将来浮现。

现实检验

在这场看似深奥的"极化"争论背后,隐藏着一个常被忽视但意义重大的假设:即多极世界格局必然比两极格局更不利于美国。

一般看法认为,多极化会增加全球动荡的可能,削弱同盟体系,使华盛顿更容易陷入被动。

然而,这种认知很大程度上源自一种"近因偏见"。美国人往往记得冷战以和平收尾,而此前的间战期(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时期)并没有确保持久和平,所以两极格局往往与"稳定"联系起来,而多极格局被认为与"危险"相关联。不过,某些多极格局也曾带来长期的稳定与和平。例如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的欧洲秩序--那是欧洲列强之间协商达成的一种政治安排,维持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和平。由此可见,认为两极格局对美国而言一定优于多极格局,这种观点充其量只是理论假设。

自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一系列会议维系了欧陆一个世纪的和平稳定局面。

现实中,这两种世界格局各有利弊。例如,多极格局的确可能带来某些风险,如小国之间爆发低烈度冲突的可能性增加;但两极格局也可能强化其他风险--包括军备竞赛可能升级为大国之间的战争。同样地,两种秩序也带来了好处:在单极或两极格局下,一个大国往往能凭借强大的影响力约束附庸国,从而避免他们之间爆发冲突。而多极格局中,在安全上"搭便车"、依靠集体安全承诺推卸责任等做法会变得更加困难,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国的防务成本与实施"前沿威慑"的风险。

以上并非纯粹的学术辩论--"极化"本质上描述的是国际体系中权力的分布,而非各国可以自由选择的结果。但一国政府可以在战略上选择倾向于某一种格局。拜登政府试图强调两极格局,突出中美对抗的地位,倡导盟友采取"规模化"战略,并试图组建一个针对所谓"动荡轴心"的新西方联盟。这一战略将中国、伊朗、俄罗斯及其他国家归入一个统一的敌对阵营,并试图组建新的"自由世界"联盟与之抗衡。

最后这种做法失败了,因为它不符合现实--其他国家对这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持怀疑态度,并拒绝选边站队。

与其人为地把世界强行划分为两个阵营,美国应该选择主动拥抱多极化,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战略。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通过顺应国际体系中更具多极特征的要素--例如开放贸易与跨国合作--美国仍能维持过去七十年来享受的诸多经济与政治好处。同时,若能推动盟友承担更多防务责任,将自身的军事与经济资源重新聚焦于真正紧迫的安全议题,美国便能在降低面临对外冲突风险的同时,避免战略上的过度扩张与精力耗竭。

此外,在一项顺应多极化的战略中,美国能围绕特定议题或领域,优先与别国建立灵活、交易性的伙伴关系,从而对潜在竞争者(例如印度)形成战略上的对冲。最终,这项战略在安全政策上的成本,将远远低于花费数万亿美元维持美国应对所有潜在挑战者的军事霸权地位的成本。

特朗普的困境

要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中有效竞争,美国必须重新调整战略重心。

特朗普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初步尝试。例如,它鼓励盟友--尤其是欧洲国家--在集体防务中承担更多责任,并将潜在的经济实力转化为更强的军事能力。美国政府没有进一步加大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实际上把这项责任转交给欧洲各国。这样一来,华盛顿可以缩减其庞大的全球军事部署,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真正关键的地区--印太地区以及美国自身的"后院"拉丁美洲。

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和副总统J·D·万斯均已表示,美国军方很可能会进一步缩减在欧洲和中东地区的驻军,以便更好地将战略重点放在印太。

此外,特朗普政府也试图在双边与多边伙伴关系中保持更大的灵活性。与冷战时期组建的正式、封闭的联盟体系不同,美国如今需要与众多国家建立更灵活的、针对具体议题层面的合作伙伴关系。与盟友打交道时,特朗普总统毫不掩饰他的批评,有时甚至乐此不疲地强调美国的利益高于与盟友的共享价值观。

与此同时,他也愿意同以往被视为对手的国家--如伊朗和俄罗斯--进行接触,而此前的历届美国政府往往会出于对国内政治风险的顾虑去回避这种尝试。

当地时间8月15日,特朗普在美国阿拉斯加州迎接俄罗斯总统普京 视觉中国

尽管这些外交互动目前取得的成果有限,但这种拒绝非黑即白世界观的开放外交姿态,正是美国在多极格局中最需要的灵活性的体现。

不幸的是,美国的其他政策却直接背离了这种灵活务实的多极世界观,转而偏向一种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这种做法不仅放大了多极格局中最糟糕的风险,也导致盟友们无法判断美国究竟是朋友还是对手,甚至令中国在某些方面成为更加可靠和一致的伙伴。

正如拜登政府企图把世界分成"我们"与"他们"所带来的外交疏离,特朗普政府愿意扮演"孤胆反派"的强硬姿态,同样有可能在变化的世界中令美国陷入孤立。

在一个多极世界中,华盛顿理应通过尝试维护全球经济的开放性来巩固自身影响力。这意味着应当克制使用经济胁迫手段,转而加强全球市场的韧性与多元性。

但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恰恰相反--其严重依赖经济与政治胁迫,以关税、制裁等手段同时施压盟友与对手国家,迫使它们作出让步。冷战结束后形成的"单极时刻"曾让美国积累起一套能将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武器化"的政策工具箱;而特朗普愿意基于最微不足道的理由,毫不犹豫地动用这些手段。

正如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FR)主席迈克尔·弗罗曼近日在《外交事务》上撰文指出的那样:

"如果华盛顿继续沿着当前这条以单边主义、交易主义和重商主义为特征的路线走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特朗普政府外交路线的最后一个问题在于,它主动摧毁了美国的软实力工具箱,且公开敌视国际多边主义合作机制。这套机制本是避免全球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最糟糕结果的"安全网"。毫无疑问,美国的对外援助机制与外交机构需要经历改革;联合国与其他多边主义机制也需要改革。

然而,一个不愿意主动参与外交的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与竞争力将遭到根本削弱。而一个连最基本的维生服务(例如灾难救援、人道主义援助)都无法提供的世界,是一个让所有人处境更糟糕的世界。

陷入瘫痪

这种混乱的外交路线让美国处于一种瘫痪状态:它具备在这个多极化世界中周旋的一定能力,却又面临着自我孤立的风险,以及更严重的--将削弱那个令华盛顿从中受益如此之多、如此之久的开放型全球经济秩序。

就算特朗普政府在调整安全承诺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行动,它依然在削弱美国的经济与外交地位。从对外实施严厉的关税与制裁,到在伊朗境内和委内瑞拉近海发动看似随机的军事打击,无论对待盟友还是对手,本届美国政府都以一种追逐私利且具攻击性的姿态行事--哪怕要成功地应对这个多极化世界意味着美国需要更稳固、更精简的全球伙伴关系。

到最后,特朗普政府这种半途而废的"战略",也许同完全没有战略一样糟糕。

(原文发布在美国"外交事务"网站,原标题:"让多极格局生效--美国应如何应对新的全球秩序。"译文有删节,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观察者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