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的经历被报道后
不少网友感同身受:
真的很过分
▲ 网友评论
患者隐私保护应该如何认定?
仅面部打码是否算尽到隐私保护义务?
事实上,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
在自媒体日益普遍的时代
这一幕已在众多患者身上上演
记者调查发现,全国不少三甲医院的医生均在各大平台开设"科普账号",且普遍采用"专业解读+病例分享"的模式,通过真实诊疗场景增强科普内容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其中,部分账号通常拥有可观的粉丝数,所发布的案例视频常获得数千点赞和评论,但在患者隐私保护方面却存在明显漏洞和隐患。
▲ 许多有此经历的患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表达不满
社交平台上,为数不少的网友留言反映相同遭遇,作为公开发布视频里的主要人物,患者知情同意权没有被充分尊重:
有人拔牙期间被拍摄,医生告知会被用作"案例";
有人就诊期间看到相机,可拍摄人员未明确告知用途;
有人完全不知道被拍摄,视频就直接被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直到患者发现或投诉后才下架
为规范医疗科普内容创作,保护患者的权益,2025年3月20日,上海推出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其中明确指出"禁止发布违背伦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究竟要怎样界定"侵犯他人隐私"的标准,各方的意见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