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今年才45岁,人看起来却像50开外。他自己也觉得奇怪,明明没啥大毛病,就是总觉得累,白天提不起精神,晚上怎么都睡不好。来医院检查,身体指标大多正常,就是睡眠质量太差。
细聊之后,问题找到了。老李每天晚上都要刷半小时短视频,关了灯还要看会儿新闻。长期下来,睡眠节奏被打乱,身体也慢慢吃不消了。
像老李这样的人,其实不在少数。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习惯在睡前玩手机,尤其是年轻人中,这一比例更高达87%。
但你知道吗?这一看似"放松"的习惯,其实对身体是一个慢性消耗。医生提醒:长期睡前玩手机,不仅会影响睡眠,还可能带来4种不可忽视的健康代价。
一、睡得越来越浅,身体越来越差
很多人以为"我能睡着就没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真正的好睡眠,不是能不能入睡,而是能不能进入深睡眠。
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这是一种调节睡眠节律的重要激素。如果在睡前持续接触屏幕,褪黑素水平下降,大脑就会误以为"现在还不能睡",导致入睡时间延后,深睡眠比例减少。
哈佛医学院的研究显示,连续5天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会显著延长入睡时间,减少深度睡眠时长,并且第二天精神状态明显下降。
长期睡不好会怎样?不仅是困倦那么简单。免疫力会下降,内分泌会紊乱,情绪会变得不稳定,甚至还会增加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睡眠不好,身体就像一台没充满电的手机,怎么用都不带劲,久而久之,器官也容易"报废"。
二、眼睛越来越糟,视网膜在悄悄受伤
很多人玩手机会把亮度调高,或者直接关灯看屏幕。其实这对眼睛是非常大的伤害。
夜间环境光线较暗,瞳孔会放大,此时如果直视高亮屏幕,光线直接刺激视网膜,容易造成视网膜细胞的疲劳和损伤。
尤其是蓝光,能穿透晶状体直达黄斑区,加速黄斑变性,是视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更可怕的是,这种伤害是长期、缓慢、不可逆的。你可能感觉不到明显的不适,但几年之后,眼花、视力模糊、干涩流泪、夜间畏光就全来了。
眼科医生常说一句话:"视网膜的伤,不会立刻让你瞎,但会让你慢慢看不清。"如果你已经出现了晚上看手机眼睛胀痛、早上起床眼睛干涩的情况,那说明眼睛已经开始"报警"了。
三、脖子越来越僵,颈椎在悄悄磨损
低头玩手机,看起来是个小动作,但对颈椎来说,却是个大负担。
正常情况下,头部重量大约4.5~5公斤,但当我们低头60度角玩手机时,颈椎要承受的重量可达27公斤,相当于扛着一袋米。
长期维持低头姿势,颈部肌肉持续紧张,容易引起肌肉劳损、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问题。很多人早上起床觉得脖子僵硬、转头卡顿,甚至出现头晕、肩膀酸胀,这些都可能是颈椎出问题的前兆。
《中华骨科杂志》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夜间低头玩手机者,颈椎退行性改变的时间比普通人提前5~8年。这意味着,看似无害的习惯,可能让你的脖子"提前退休"。
四、情绪越来越差,大脑越来越累
你有没有发现,越刷手机越停不下来,越刷越睡不着?其实这不是你的自控力差,而是大脑被设计"困住"了。
短视频、社交软件、新闻推送,这些内容都设计得非常"上头",不断刺激大脑的多巴胺分泌,让人上瘾。
但多巴胺的过度分泌,会让大脑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不仅影响睡眠,还会让人变得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
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研究指出,睡前刷手机超过30分钟的人群,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比不刷手机的人高出近40%,其中以青少年和老年人最为明显。
更严重的是,这类情绪问题往往被忽视,直到发展为失眠、焦虑症、甚至抑郁症,才被重视。而这时,治疗周期就会变得更长,效果也更难保证。
医生提醒:这3个习惯,能救你一个好觉
很多人说,我也想戒掉睡前玩手机这个习惯,但真的很难。其实,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没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一个建议:设一个"电子落地时间"
每天晚上固定一个时间,比如睡前30分钟,把手机放在房间外,避免"最后一刷"拖到凌晨。这种行为有点像给大脑"断电",让它慢慢平静下来。
第二个建议:用"慢节奏"替代"快刺激"
睡前可以试试听轻音乐、看纸质书、做简单的拉伸。这些活动能帮助身体从兴奋状态过渡到放松状态,为入睡做准备。
第三个建议:优化卧室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把床只留给睡觉,不在床上看手机、办公或吃东西。这样,大脑会逐渐建立"上床就睡觉"的联想,有助于稳定作息。
结语: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但它也不是万能解压器。你以为是在"放松",身体却在"赔本"。
刷手机的快乐是即时的,但健康的损耗是长久的。如果你不主动为健康设限,身体迟早会强制你停下来。
从今晚开始,给自己一个不玩手机的夜晚,或许你会发现,真正的放松不是刷到凌晨,而是安心入睡、清晨醒来时的那一刻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