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这天,日本政坛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高市早苗成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

所有人都在猜测:这位 "硬气"著称的新首相,会不会把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对准中国?
可仅仅一天后,新外相茂木敏充的对华表态却打破了预期:没有激进的对抗言论,反而透着几分 谨慎温和,这是为什么?
茂木敏充的双面话术
高市早苗组建内阁时,在外交领域选了一张"安全牌",任命茂木敏充担任外相。
熟悉日本政坛的人都清楚,这绝非偶然。
茂木敏充是自民党内部实打实的实力派,早在岸田文雄时期就当过外相,不仅懂外交规则,还能平衡党内各方诉求。
对高市早苗来说,用这样一位"老江湖"执掌外交,既能稳住新政府的外交基本盘,也能为自己"缓冲压力"。
毕竟她的政权本就不稳,能当上首相全靠自民党与维新会的临时结盟,说白了就是"搭伙过日子",党内支持度远不如麻生这类老牌政客,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架空"。
果不其然,茂木敏充上任后的首次记者会,就把核心议题锁定在对华政策上,但茂木敏充的表态却像"双面镜",一面是合作的诚意,一面是强硬的底色。

从积极的一面看,茂木敏充明确表示,日本会以"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为基础,和中国构建"建设性、稳定性"的双边关系,
还承诺会通过对话妥善处理分歧,在环保、经贸等可合作领域多下功夫。
这话听着耳熟,因为之前中方在回应高市早苗当选时,就强调过"中日互为近邻,要维护好双边关系政治基础,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
这么看,茂木敏充的表态算是对中方的正面回应,至少表面上释放了"不想撕破脸"的信号。
但消极的一面也很突出,茂木敏充毫不避讳地说,高市早苗内阁会"继承安倍谈话",对外政策上还要继续强化日美同盟,同时加强与"四方安全对话"其他成员的合作。
这几句话每一句都踩在敏感点上,"安倍谈话"从来不是什么"正视历史"的表态,而是日本右翼用来淡化侵略历史的"遮羞布"。
当年安倍晋三说,日本战后出生的人已超过总人口八成,这些人和战争"没有任何关系",不该再"背负继续谢罪的宿命",言外之意就是受害国别再揪着历史不放。

可历史哪能这么轻易抹掉?
安倍晋三一边享受着右翼政治遗产的红利,一边宣称自己和战争无关,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早已暴露了"安倍谈话"的虚伪本质。
茂木敏充的"双面话术",本质上是高市早苗内阁的"生存策略";既想靠合作稳住中日经济关系,又想靠强硬讨好国内右翼、抱紧美国大腿。
可这种"两边讨好"的算盘,10年前安倍晋三或许还能玩得转,现在的局势早就不一样了。
高市早苗的软肋
很多人疑惑,高市早苗不是一直喊着"对华强硬"吗?
怎么一上台就让外相放"温和信号"?其实不是她想软,是现实根本不允许她硬。
高市早苗的内阁从诞生起,就被内外一堆"软肋"捆住了手脚。

先看国内的烂摊子,高市早苗的政权从一开始就"根基悬空",自民党和维新会的结盟本就是临时拼凑,内部派系矛盾重重。
她在党内的话语权远不如麻生,要是在外交上搞出乱子;比如和中国闹僵,不仅会让依赖对华贸易的民众不满,还会给党内对手留下"把柄",分分钟被"架空"。
更棘手的是经济问题:日本现在背着上千亿美元的债务,老龄化加剧、产业升级停滞。
而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202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就有3083亿美元,丰田、索尼等大企业在中国有大量业务。
要是高市早苗真敢对华"开火",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企业,到时候民间反弹、资本市场动荡,她这个首相恐怕连半年都坐不稳。
再看外部的"紧箍咒",最让高市早苗头疼的就是特朗普即将到来的访日。

10月27日,特朗普要对日本进行三天访问,这个人可不是来"寒暄"的,过去几次访日都带着"清单",要么逼日本多承担安全责任,要么催着日本加大对美投资。
这次外界预计,特朗普大概率会提"防卫费分摊"和"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的细节,说白了就是来要钱的。
高市早苗要是在这个时候和中国"硬碰硬",不仅会让国际社会担心地区局势,还可能被特朗普视为"冲动。
高市早苗要是在这个时候和中国硬碰硬,不仅会让国际社会担心地区局势,还可能被特朗普视为冲动。
而她既没有安倍晋三那样的对美博弈手腕,连国内公明党都搞不定,想靠"强化日美同盟"找支撑,根本不现实。
她要是真敢在对华政策上冒险,既得不到美国的实质性支持,还会把自己逼到"两头不讨好"的境地;国内经济受创,国际形象受损,最后只能自己吞下苦果。
所以,茂木敏充的"温和表态",本质上是高市早苗的"缓兵之计",先传递"不主动挑事"的信号,把局面稳住,再在内外压力中找平衡点。

这种"软着陆"不是高市早苗的选择,是现实逼出来的。
中方的定力
面对日本新政府释放的"温和信号",中方的回应很克制,只用了"希望日方相向而行"七个字。
这短短一句话,没有表扬,没有质疑,却透着十足的"定力":我们不反对缓和,但关键看行动,不是听漂亮话。
过去几年,中日关系起起落落,日本历任首相都有过"表态友好但行动强硬"的情况:嘴上说要推进经贸合作,转头就跟着美国搞"芯片管制"。
比如承诺"正视历史",却在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开倒车"。
所以这次中方不急于下判断,而是等着看高市早苗内阁接下来怎么做;毕竟表态易变,行动才是真实意图的试金石。
更重要的是,中方这次明确划出了"红线"。
外交部在回应中强调,日方要"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尤其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要信守承诺。
历史问题不用多说,"安倍谈话"那种淡化侵略历史的做法,中方绝不会接受。
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高市早苗之前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已经触碰了中方的底线,这次中方再次强调,就是提醒她别想在这个问题上"打擦边球"。

任何分裂中国的行为,都只会让中日关系走向恶化。
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十几年前的中国了。
我们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面对美国的压力也能"不落下风",不缺谈判对象,也不怕日本换首相。
所以中方这次的回应,既是邀请,如果日本真有诚意改善关系,我们愿意在经贸、环保等领域合作。
也是警告,如果只是换个说法、做法照旧,中方也不会陪着演戏,会用实际行动捍卫自身利益。
结语
长期来看,中日关系的走向,终究取决于日本是否有诚意,是真的想和中国构建"建设性、稳定性"关系,还是继续抱着"安倍谈话"的旧思维,跟着美国围堵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