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家长发现,自家孩子说话越来越"听不懂"了。
餐桌上一句"你个老六"说得理直气壮,写作业时冒出一句"芭比Q了",考试卷上甚至出现"yyds"这样的字母组合。
这些词不是外语,也不是新造词,而是当下最火的网络"烂梗"。

这些梗从哪儿来?
短视频、直播、游戏、弹幕……孩子们每天接触的互联网内容里,满屏都是"绝绝子""笑鼠了""尊嘟假嘟"这类词。
它们听起来像在开玩笑,用起来似乎很轻松,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老师开始担忧:当孩子张口就是"老六",闭口就是"栓Q",他们还能不能好好说话?

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
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这不是第一次对网络乱象出手,但这一次,矛头明确指向了那些正在侵蚀青少年语言能力的"烂梗"。

数据显示,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人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
其中,家长群体的担忧比例更高,达到74.4%。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真实困扰。

一位江苏的家长提到,自己上小学的孩子经常说"双肩包",一开始还以为是形容书包,后来才知道这是"神经病"拼音首字母的谐音。
另一位北京家长则发现,孩子把"寄了"当成口头禅,意思是"完蛋了",可这个词原本出自电竞圈,在一些语境下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暗示失败或死亡。
这些词看似无害,实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语言习惯和价值判断。

更严重的是,长期依赖这些高度简化的表达,会让青少年逐渐丧失描述复杂情感和抽象概念的能力。
比如,想表达开心,只会说"笑拉了";想表示肯定,只会回一句"包的"。
而汉语中本有"春风得意马蹄疾""势在必得"这样精准又富有美感的表达,却被一句句空洞的"热梗"取代。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曾指出:"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塑造认知和价值的精神模具。"
当高雅词汇被不断消耗,当"小姐"从尊称变成禁忌,"专家"被戏称为"砖家",整个语言系统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就在一点点崩塌。
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个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梗"慢慢渗透进日常对话中的。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青年教师苏婉分析,α世代(指2010年后出生的一代)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但缺乏足够的辨别力。
他们在使用"梗"的时候,并不总能意识到其中可能包含的歧视、低俗或暴力倾向。
比如"鸡你太美"源自一段被恶搞的表演视频,本身就带有嘲笑意味。

这些问题之所以能在青少年中迅速蔓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互联网平台的推波助澜。
某些网站为了流量,将低俗、扭曲的表达放在热搜榜、首页首屏等显眼位置,等于变相鼓励传播。
算法推荐机制也让问题雪上加霜--一个孩子刚学会"老六",系统立刻推送更多类似内容,形成信息茧房,加剧语言单一化。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语言退化已经开始影响思维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娱玉提出,年轻人习惯了刷30秒短视频带来的即时快感,再读托尔斯泰的作品就会觉得"慢"。这不是懒惰,而是文化接受阈值发生了改变。
当大脑长期处于高频刺激状态,深度思考的能力就会被削弱。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表达变得贫乏,思维自然也会趋于浅薄。

流行非正常
网络流行语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俚语和俗语。
互联网时代的"网梗"也有其积极意义:它降低了沟通成本,增强了群体认同感,有时还能成为社会情绪的出口。
像"内卷""躺平"这样的词,就准确捕捉到了特定阶段的社会心态,甚至进入了主流话语体系。

但问题在于,现在的很多"梗"已经脱离了表达需求,变成了纯粹的跟风和模仿。
它们没有内涵,缺乏逻辑,只是为了追求"好玩"而存在。
比如"我giao你个giaogiao""丸辣""细狗"这些词,既不符合语法,也没有实际意义,却在校园里广泛流传,成了某种"社交货币"。

广州一位小学老师反映,班上有学生一旦开始说某个"烂梗",其他同学很快就会跟着模仿,即使老师多次提醒也不奏效。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青少年强烈的归属感需求。他们希望通过使用共同的语言来融入集体,获得同伴认可。
尤其是在学业压力较大的环境中,这种"玩梗"行为还带有一定的减压功能。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指出,这一代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与过去完全不同。
他们不再主要依靠书籍和课堂,而是通过短视频、直播、游戏等视觉化媒介接收内容。
这些媒介节奏快、画面强,语言往往只是辅助。久而久之,孩子们对文字的敏感度下降,更倾向于用简单、夸张的方式表达情绪。

再加上部分网络内容生产者刻意制造低质量"梗"来博眼球,平台又缺乏有效审核机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优质文化内容被边缘化,而粗制滥造的"烂梗"却大行其道。有些AI生成的视频字幕甚至自动加入"栓Q""破防"等词,进一步强化了错误的语言习惯。

值得欣慰的是,已有不少正面案例表明,高雅文化并非没有市场。
《只此青绿》用一支舞蹈诠释宋代美学,全网爆火;《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形式让古籍"活起来",收获大量年轻观众。
这说明,只要表达方式贴近时代,传统文化依然能打动人心。

教育需引导
面对"烂梗"冲击,学校和家庭的作用尤为关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硕中心主任朱秀凌认为,当前最大的难题之一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对流行"梗"不了解,无法及时干预。
他们要么完全禁止,引发孩子逆反心理;要么放任不管,错失引导时机。
真正有效的做法,不是简单封杀,而是理解与转化。

今年10月,一段语文课视频走红网络。
面对学生脱口而出的"包的",老师没有批评,而是耐心解释这个词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用更有力量的说法?比如'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
短短一分钟,既尊重了学生的表达习惯,又打开了通往更丰富语言世界的大门。

这种"翻译式"教学值得推广。它不否定网络语言的存在价值,但强调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在朋友间开玩笑可以说"笑鼠了",但在写作文、做演讲时,则需要调动更精确、更具美感的词汇。
这才是健康的语言生态。

网络不应只有喧嚣和碎片,也该有沉淀与深度。
让孩子既能看懂"雨女无瓜",也能读懂"明月何曾是两乡";既会说"栓Q",也能说出"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语言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