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穷得娶不起,妹妹丑得嫁不出,两人凑合生下一儿子威震天下
清道光年间,安徽合肥磨店乡李家陷入绝境:四儿子李文安家贫如洗,年近四十仍是光棍一条;义女李氏满脸麻点配双大脚,无人敢娶。眼看两个"剩男剩女"都要孤老终身,老父亲李殿华心一横,让这对"难兄难妹"凑合成亲。谁料想,这桩看似无奈的婚姻竟成就了一段传奇。
李文安时来运转高中进士,夫妻俩生下的六个儿子个个成才,其中一子更是名震天下--他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关键人物。
穷书生的科举苦路
嘉庆六年腊月的合肥磨店乡,寒风刺骨。李殿华抱着刚出生的四儿子,眉头紧锁。这个取名李文安的孩子,注定要在贫困中度过童年。
李家的三进小院虽然不算破败,但称不上富裕。几十亩薄田的收成,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李殿华年轻时曾怀着科举梦想,苦读十几年却连秀才都没考上,只能回乡务农。但他不甘心,决意让儿子们走出这片黄土地。
为了培养儿子们读书,李殿华几乎倾家荡产。他请来县里的秀才做家庭教师,一年的束修费用相当于普通农家半年的收入。更要命的是,几个读书的儿子都不能下地干活,全家的农活只能靠他一人承担。年终时分,债主们如过江之鲫般涌到李家门前讨债,李殿华只能苦着脸四处借钱度日。
李文安在兄弟中排行最小,身体格外羸弱。别的孩子四岁启蒙,他八岁才开始读书。到了十三岁,同龄人都已经准备考秀才了,他却连"四书五经"都没读完。看着这个进度缓慢的小儿子,李殿华心急如焚,只能让已经中了秀才的长子李文煜严加管教。
李文煜对弟弟的要求近乎苛刻。每年正月初三就开始上课,一直要学到除夕夜。李文安整日埋头书案,青灯黄卷伴随着他度过了漫长的求学岁月。然而天资平平的他,在科举路上屡屡碰壁。一次次的落榜,让这个农家子弟饱尝了求学的艰辛。
就在李文安苦读期间,李家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成员。那是一个秋日的黄昏,李殿华外出砍柴时,在路边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女孩。孩子满身高烧,脸上布满红疹,明显是患了天花被家人遗弃。在那个谈天花色变的年代,碰都不敢碰这样的病人。
但李殿华心地善良,实在不忍见死不救。他小心翼翼地将女孩抱回家中,倾尽所能地照料。李殿华虽是农民,但略通医术,在他的精心调理下,女孩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虽然脸上留下了稀稀落落的麻点,但总算保住了性命。
女孩无家可归,李殿华便收她为义女,取名李氏。从此,李家多了一个勤劳的帮手。李氏深知恩情,总是抢着干最累的活。她年纪渐长后,更是主动下地帮忙,那双从未裹过的大脚在田间地头飞快穿梭,干活效率丝毫不输成年男子。
道光十四年,对李家来说是个转折之年。33岁的李文安终于在江南乡试中脱颖而出,中了第96名举人。这个消息传到磨店乡,整个村子都为之震动。一个普通农家竟然出了举人,这在当地是几十年难遇的大事。李殿华激动得老泪纵横,多年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然而中举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真正改变命运,还得考中进士。李文安没有因为中举而松懈,反而更加刻苦用功,准备着更加艰难的会试。
天作之合的无奈姻缘
李文安中举后,按常理应该是门第相当的人家主动上门提亲。然而现实却让李家人大跌眼镜--前来说媒的人寥寥无几,即使偶尔有媒人登门,听说李家的经济状况后也都摇头而去。
原因很简单:李家实在太穷了。几个哥哥娶亲已经掏空了家底,到了李文安这里,连最基本的聘礼都拿不出来。更关键的是,李文安虽然中了举人,但年近四十还没考中进士,前途未卜。哪家有头脑的父母愿意把女儿嫁给这样一个"潜力股"?
与此同时,义女李氏也面临着嫁不出去的窘境。长期的农活让她练就了健壮的体魄,但也失去了传统女子的柔美。更致命的是,她从小无人管教,从未裹过小脚,那双天足在讲究三寸金莲的时代简直是奇耻大辱。加上脸上的天花疤痕,更是让男子们避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