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人背后议论纷纷,都说李家这两个人是天生的"剩男剩女",注定要孤独终老。李殿华为此愁得茶饭不思,眼看着两个孩子都要成为家中的负担。
转机出现在一个平常的夜晚。李殿华干完农活回到家中,发现屋内异常安静。他轻手轻脚地走进屋,却看到了令他意外的一幕:李氏因为白天干活太累,趴在桌边睡着了,而李文安正小心翼翼地为她披上外衣,生怕惊醒了她。那一刻,李文安眼中的温柔让李殿华恍然大悟。
道光十八年,37岁的李文安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辉煌时刻。在这一年的会试中,他与曾国藩同登道光戊戌纽福保榜进士,名列第112名。虽然只是三甲进士,但能够金榜题名已经是天大的荣耀。
更重要的是,李文安与曾国藩成了同年。在那个时代,同年关系比血缘关系还要亲密,这为李文安日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朝考后,李文安被分配到刑部任主事,与林则徐之子林汝舟一同步入仕途。
从磨店乡的穷小子到京城的六品官员,李文安用了整整37年。而这一切的转折点,正是那桩看似无奈的婚姻。
仁心善政留美名
道光二十一年,李文安正式进入刑部工作。作为新科进士,他被安排在相对清闲的岗位上熟悉业务。然而,李文安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满足于混日子。
刑部主管全国的司法事务,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案件。李文安被分配到提牢厅,负责管理两座大监狱。这两座监狱关押着足足五万名囚犯,从南到北走一遍就是五里路。无论严寒酷暑,李文安都坚持每天亲自巡视,从不假手他人。
初到任时,李文安就被监狱的状况震惊了。囚犯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不少人病恹恹地躺在角落里。狱吏们对囚犯非打即骂,完全不把他们当人看待。最让李文安愤怒的是,按规定每个囚犯应该分到一满勺饭,但狱吏们经常克扣分量,有时一勺饭只有半勺。
李文安立即着手整顿监狱秩序。他规定开饭时必须保证每人一满勺,并且要亲自检查分量。为了确保饭菜质量,他甚至亲自品尝,检查生熟程度。对于那些晚饭后才押解入狱的囚犯,李文安不忍心让他们挨饿,自掏腰包买米煮粥,确保每个人都能吃上饭。
积劳成疾铸忠魂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很快就攻占了安庆。江淮地区农民军蜂起,整个安徽陷入动乱之中。朝廷意识到仅靠正规军无法平息叛乱,开始号召地方士绅组织团练自保。
李文安接到朝廷的诏令后,毅然决定回乡协助平叛。放弃京城舒适的生活并不容易,但作为朝廷命官,他深知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作为安徽人,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家乡陷入战火而无动于衷。
回到磨店乡后,李文安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团练工作中。他深知仅靠武力镇压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稳定民心。因此,他首先在当地倡立"淮南乡约",制定了详细的村规民约,条文精详,百姓信从。这些乡约不仅规范了村民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
除了制定乡约,李文安还组织村民积谷备荒,以防天灾人祸。他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只有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才能获得他们的真心拥护。这些措施很快收到了效果,远近村民都对李文安的德政交口称赞。
咸丰帝听说李文安的政绩后,特命他以合肥知府的身份协剿太平军,并赐给了相应的顶戴。李文安深感皇恩浩荡,决心为朝廷效死力。他先后在磨店办起了乡团会,在撮镇邑棠寺招募兵马,还在合肥、巢县设立了清湖保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