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制片人陈彩云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电影并不是刚需,文化消费自然被放在了第二位。对比100年前美国大萧条时期,大家仍然会喜欢观看电影,现在已经不是100年前了。那时娱乐活动非常少,现在的游戏、短视频、短剧、网剧、演唱会等各类娱乐方式都在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而且,随着各类观影设备的高速发展,家中的电视、投影播放电影的效果也特别好。就算去离家最近的电影院,来回也需要一个小时。影院观影不是非去不可了。"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观众的观影热情有所下降,是由于缺乏重点影片和头部影片连续性地挑起市场热情,导致整体电影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观影热情有所下降,使得节假日电影消费更加明显,平日的电影消费欲望和行为渐渐有所减弱。
2024年以来上映的高质量影片数量确实不够,几年前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哪怕是中小成本的电影,从剧本立项到拍摄制作完成,一般都需要一两年,一些大制作的影片动辄需要三四年时间。前几年疫情期间影片立项少,这对行业的影响其实在今年才得以真正体现。加之2023年电影市场出现了报复性观影,也就是线下的文化娱乐消费诉求得到集中释放,所以今年热度肯定不会像去年那么高,去年有很多偶然性和特殊性。
因此,在观众消费趋于理性、其他娱乐活动争夺注意力的大环境下,电影要在供给数量、质量以及类型丰富度之上,放大电影之于其他娱乐方式的优势及不可取代之处,持续性提供观众喜欢的内容,让观众走进影院、感受影院、留在影院。
女性题材热度上升
虽然今年整个电影市场并没有想象的火热,但是也有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变化。
《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显示,截至10月,2024年购票用户当中女性占比58%,25岁及以上观众占比79%,三四线城市观众占比41%。女性以及95后观众逐渐成为市场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