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喊“妈妈”而喊“妈”时,家长应该多注意

2024-12-14 13:30  头条

作为一个全职爸爸,每天被"小棉袄"跟在屁股后面叫"爸爸",是我一直以来最乐在其中的事情。

甭管每天洗衣做饭、辅导作业有多累,只要能听见奶豆屁颠屁颠的喊爸爸,我都能瞬间爆发出满血复活的战斗力。

直到有一次送奶豆去学校,到校门口的时候,孩子冲我挥手,破天荒的喊道:"爸,再见"。

为什么是"爸",而不是"爸爸"?

当时我在原地愣了十秒,要不是快上课了,我非得冲进去问一下孩子,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那个早晨,简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有人说,从"妈妈"到"妈"是一瞬之间,事实上,从"爸爸"到"爸"也会突然的让人不知所措。

而且你别小看这一字之差,因为其中的区别可是很大的。

01.孩子为什么突然不喊"爸爸/妈妈",改喊"爸/妈"了?

无论你是爸爸还是妈妈,当孩子第一次对我们的称呼,从两个字变成一个字的时候,心里都难免会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感。

那种失落感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所写的那样: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在我看来,这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场"长大的分别"。

在奶豆喊我"爸"当天的放学路上,我就对着孩子发出了灵魂拷问,我说:"你今天为啥不喊爸爸要喊爸"?

奶豆理直气壮的回答:"喊爸多矫情啊,让同学听见,幼稚"。

听完奶豆的话,我突然明白,这场称呼上的改变,其实是一次关于独立的正式宣言,她在告诉我,从此之后,她有了独立的思想和意志,而原来那个像跟屁虫小喇叭一样的孩子,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一去不复返了。

而作为爸爸能做的,就是在接收到这个信号之后,无可奈何的接受孩子长大的事实。

虽然仍然会失落,但正如教育学家尹建莉老师所说的那样:

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都是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强烈的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02.除了孩子渴望独立,还有什么原因导致称呼的改变?

事实上,除了孩子本身渴望独立,以及在意别人的看法之外,还有一些原因,会导致孩子改变对爸爸妈妈的称呼,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①亲子之间出现矛盾

之前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她家的儿子就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每次只要开心,那就喊"妈妈",但是一旦心情不好就会喊"妈"。

其实,之所以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亲子之间可能暗藏的一些矛盾,没有被我们及时发现。

比如说,你答应了孩子什么事情,但是却没有做到,而孩子会通过这种称呼上的改变,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不满。

因为从"叫法"所传达出来的感受来说,爸爸/妈妈明显更加亲昵,而爸/妈会显得生涩,这种区别就会让孩子加以利用,从而通过改变称呼,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了,是不是我们之前在教育孩子上,出现了哪些差错,从而让孩子"记仇"了。

②受从众心理影响

我们能够发现,孩子改变称呼的高发期是在上小学之后,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简单来说,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孩子升入小学后,因为逐渐接受了基础教育,再加上年龄正处于自主意识激进的阶段,这个时候就格外渴望独立和长大,急于摆脱"幼稚"的标签,从而就会通过改变称呼来展示自己的强大。

其二,升入小学后,孩子就有了自己稳定的交友圈,而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比如有的同学经常说"我妈怎么样/我爸怎么样"的时候,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因为从众心理的影响,也会改变称呼。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称呼上的改变,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必经的成长过程。

03.面对这种改变,家长该如何做呢?

每一个家长,其实都是矛盾体,我们既希望孩子独立,又想让孩子保留对我们的亲昵和依赖。

所以,可能有不少父母像我一样,在面对孩子改口的时候,都如临大敌一般。

但事实上,慌张和失落,都无法改变这种结局。

所以,既然无法更改,当我们面对孩子从"叠字"到"单字"的改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得体的放手,欣慰的成全。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做到以下这些事情。

首先,当这场"声势浩大"的改口来临,我们就要适当的给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间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们的成长路上给予帮助和建议,但切记,不要去试图控制。

因为孩子,并不是我们的后传。他们需要自己去感受这个世界。

其次,慢慢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当孩子有了独立自主的信念之后,家长就要学会利用这个阶段,积极的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明白独立的本质,不仅仅是语气上的强硬,以及称呼上的改变,还需要自己动手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

最后,就是作为父母的我们,要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每天或许都能够给我们一个惊喜,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看着时光老人,慢慢偷走孩子坐在摇摇椅上、咿呀学语的美好岁月。

而陪伴,或许是孩子成长路上,我们所能留住时光的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