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跌至美国62%,人民币储备不到2%,如何打破美元霸权地位?

2025-09-20 10:44  头条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金融制裁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工具。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实施大规模金融制裁,包括冻结资产、限制银行使用SWIFT系统等。

但与伊朗在2012年被踢出SWIFT后的经济崩溃不同,俄罗斯并未完全失控。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俄罗斯2022年GDP下降为-2.1%,远低于部分西方国家预测的-7%至-10%。

这背后,是俄罗斯采取的多种对冲策略,包括推动卢布结算令、发展SPFS金融信息系统、加快数字卢布研发等。

在全球金融体系高度依赖美元、支付通道被美国主导、国际贸易结构存在不对称依赖的背景下,金融安全成为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而中国的应对路径,也逐渐清晰起来:三条路,破三根柱。

第一根柱子是美元霸权。

美元之所以长期掌握全球金融的主导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它背后有美联储、美国经济和军事作为支撑,另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绝大多数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交易都以美元计价。这就导致全球央行必须储备美元、使用美元,美元的流通性和信用因此不断强化。

但这种结构正面临挑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从2016年的1.1%上升到2022年的2.8%。虽然体量仍远不如美元,但趋势已显。

央行数字货币(CBDC)成为破局的关键。截至2024年5月,全球已有134个经济体在研究或试点央行数字货币。

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已在多个省市进行测试,并在中俄、中阿贸易结算中开始尝试应用。相比于比特币等加密资产,CBDC更具可控性和制度合法性,具备脱离美元体系的现实可能。

第二根柱子是支付通道,出口是构建新系统。

2022年3月,美国推动欧盟将俄罗斯30多家银行移出SWIFT系统,切断其国际支付能力。但也暴露出全球支付系统的高度集中和脆弱性。

中国在这方面的准备也已展开。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mBridge,在2024年6月进入最小可行性产品(MVP)阶段。

系统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能绕开SWIFT,实现点对点跨境支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避免美国法律对支付路径的控制。如果未来mBridge等系统获得更多国家认同,美元主导的支付网络可能不再是唯一选择。

第三根柱子是贸易依赖。

《世界贸易网络结构演化研究》数据显示,全球贸易网络正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市场,其对东南亚、非洲和中亚国家的贸易依赖逐步增强。

中美贸易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从2005年的21.1%下降至2022年的13.8%。这说明中国正在通过多边合作、区域协定如RCEP、"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构建多元化的出口市场。

同时,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和消费市场的双重角色,也吸引了更多国家对中国形成出口依赖。这种双向依赖结构的变化,为未来可能的金融对抗提供了回旋空间。

中国的"三招",正是对这三根支柱的系统性回应。用数字货币撬动货币权力、用新支付通道打破信息垄断、用贸易结构调整化解依赖风险。

金融制裁的逻辑说明,霸权并不是绝对的。美元霸权、支付通道和贸易依赖构成了美国的金融制裁优势,但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这些优势正在被逐渐撬动。

伊朗的失败与俄罗斯的部分成功,展示了技术创新和国家禀赋的重要性。中国则在数字货币、支付通道和贸易多元化方面具备条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机会在未来的金融博弈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