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同样呈现"此消彼长"的格局。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中国对2025-26年度美国大豆和玉米的远期采购量为零,而2023年这两项产品的对华出口额分别达128亿美元和35亿美元。
这种变化背后是中国市场的多元化布局:加拿大通过跨山管道扩建项目,对华原油出口量从日均7000桶激增至20.7万桶,成为中国在北美最大的能源合作伙伴;巴西2025年第一季度对华牛肉出口增长33%,大豆出口量较去年同期增加25%,填补了美国农产品退出后的市场空白。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在推动与中东、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俄罗斯已成为中国天然气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这种战略调整不仅降低了对美依赖,还为全球能源格局注入了新变量。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能源产业开始反思对华政策的得失。哥伦比亚大学天然气专家索菲·科尔博指出,中国进口商已不愿再签订新的美国液化天然气合同,这种信任裂痕可能导致美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长期竞争力下降。
而在科技领域,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正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是中国市场的收入缩水,另一方面是东南亚等替代市场的需求不足,无法弥补中国市场的缺口。农产品行业则陷入"价格战"泥潭,美国大豆在国际市场的报价已低于巴西同类产品15%,但仍难以吸引中国买家,因为关税后的实际成本仍高于其他来源国。
特朗普(资料图)
这种变化的本质,是中国在全球化格局中主动调整供应链策略的结果。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多元化能源进口网络,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培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
正如挪威雷斯塔能源咨询公司副总裁林烨所言,中国停止采购美国原油不仅是成本考量,更是战略自主的体现。而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施压实现经济目标的做法,最终却导致自身产业受损,这或许能让更多人看清: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单边主义的"零和博弈"终将反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