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薛凯桓】
刚刚断掉美国国际开发署经费的马斯克,很快就把矛头指向了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毫不客气地形容其为"政变机器",并特别强调了该组织在乌克兰、委内瑞拉以及白俄罗斯等国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称其为"制造全球混乱的祸源"。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因频繁参与国外政权更迭而遭受国际社会的批评。为了继续所谓的"民主推广",美国政府于1983年通过《国家民主法案》成立了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
表面上,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是一家独立运作的"非政府组织",但实际上它几乎完全依赖于美国政府的资金支持。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每年从美国国会获得数亿美元的拨款,并通过四个核心受让机构--国家民主研究所(NDI)、国际共和研究所(IRI)、国际劳工团结中心(ACILS)和国际私营企业中心(CIPE)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活动。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通过资助当地反对派团体、媒体和个人来推动特定的政治议程。这种策略不仅限于资金支持,还包括组织培训、传播信息和塑造舆论等方面。在白俄罗斯,这个组织曾展示过其独具特色的"颜色革命方程式"。因此,分析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白俄罗斯的具体行动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组织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施展影响力。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
主要特征:出色的隐秘性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白俄罗斯的行动堪称"隐形颠覆"的范本。其通过三重伪装机制构建起难以追踪的干预网络:资金流动的匿名、组织架构的分散以及意识形态渗透的隐性化特征,这些设计使得其颠覆行动如同"社会病毒"在宿主尚未察觉时已完成潜伏感染。
2020年白俄罗斯大选期间,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精心设计的"无痕干预"策略,在Nexta频道AI换脸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该组织通过在波兰注册的"东欧媒体创新中心"采购伪造设备,资金经由爱沙尼亚加密货币交易所完成三次链上跳转,最终溯源显示为立陶宛某动物保护组织的"设备捐赠"。这种区块链嵌套洗钱模式,使白俄罗斯司法机关至今无法在技术层面溯源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与AI换脸假新闻视频的直接关联。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虽然每年通过几十个项目输送数百万美元到白俄罗斯,但其在白俄罗斯境内既无注册办事处,也不直接雇用本地员工。所有资金均通过"学术交流""文化保护"等名义拆解为小微项目,例如将黑客培训伪装成"数字安全研讨会",由受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控制的拉脱维亚非政府组织跨境召开。这种去中心化式的渗透难以捕捉踪迹,加大了溯源追查的难度。
白俄罗斯人大多对这些暗流不甚了解。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同僚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约三分之二的白俄民众不了解白俄罗斯境内的非政府及其活动,也对非政府组织的危害认知较浅。正是这种系统性的隐秘设计,使得白俄罗斯民众在浑然不觉中成为认知战的目标。
这也正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干涉手法高明的地方:它通过非传统干预模式,将政治颠覆工程渗透至社会的运作机制中。"无痕干预"策略使其既能规避主权国家的法律监管,又能通过长期社会工程培育内生性的颠覆力量,最终形成"外部策划、本土执行、责任切割"的闭环,其隐秘性是其巨大危害的根源之一。
2020年白俄罗斯大选风波爆发时,多数跟风的参与者并未意识到,他们使用的抗议口号模板、组织技巧、社交媒体话题,都源自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等组织的精心设计与传播,其颠覆行动看似自然发酵,实则经过精密编排,这大大加剧了颠覆活动的破坏力。
当白俄罗斯政府2021年立法要求境外NGO公开资金流向时,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早已通过"文化俱乐部""语言学习小组"等无害化组织化整为零,或隐入地下,或撤至国外。其影响难以彻底清除,且在社会中留下了难以弥补的裂痕。
充满隐秘性的"无痕干预"是典型的混合战争手段:它既规避了传统军事冲突的成本与风险,又能通过对社会的异化实现政权更迭。其危害不在于短期可见的街头冲突,而在于从根本上侵蚀目标国家年轻一代的历史共识与文化认同,为持续性动荡培育温床。
白俄罗斯抗议集会
主要战略:意识形态领域渗透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核心战略是意识形态渗透。在取得冷战胜利后,美国战略界总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胜利经验",发现通过解构历史叙事、分化文化认同、煽动"政权民主更迭"的非暴力颠覆效率远超军事手段,控制青年群体的认知,等于掌握一个国家未来30年的政治生态,这比单纯的军事政治攻势要更加具有实际效用。
在意识形态领域,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及其同僚在白俄罗斯的"战略"可以总结如下:历史虚无主义;语言身份解构和代际认知隔离。这三大战略,表面上以"民主""文化传承"为包装,实际上是在人为制造社会撕裂,其操作手法中充斥着政治操弄的把戏。
首先是历史虚无主义: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资助白俄罗斯流亡学者出版《被遗忘的战争记忆》系列丛书,将1944年白俄罗斯战役重新定义为"苏联侵略战争"。书中刻意强调苏军军事行动造成的平民伤亡,却对纳粹占领期间210万白俄罗斯平民伤亡(占当时总人口25%)的史实轻描淡写。该丛书将纳粹扶持的"白俄罗斯中央拉达"伪政权组织美化为"民族独立先驱",后面有人扒出,该丛书主编瓦列里·卡尔波维奇被揭露其祖父曾在其中担任要职。
在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资助的"口述史项目"通过剪辑拼接方式,将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兵回忆录中关于苏联红军的正面叙述全部删除,仅保留对战争残酷性的描述。这种选择性史料编纂导致错误认知频出:白俄罗斯某学校的历史竞赛获奖文章竟称"卫国战争本质是斯大林与希特勒争夺东欧控制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再者是语言身份解构,从而制造人为的文化割裂。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通过"白俄罗斯语振兴基金会"推动激进语言改革,要求剔除所有俄语影响。
2023年,已经转移至立陶宛的白俄罗斯区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发布《双语制危害白俄罗斯国家安全》报告,声称俄语是"混合战争工具"。该报告引用的"学术支持者"中,有很多是从未系统学习过斯拉夫语言学的美国研究员。其资助的语言学家发明出生造词"сонечныапарат"(太阳装置)替代通用词汇"камера"(相机),连白俄本土语言学家都难以理解其含义。
这种"语言纯化运动"在白俄罗斯民间遭遇反弹:社交媒体VK上一度出现过"假装说纯白俄罗斯语"的话题,白俄网友故意用极端的生僻词或生造词编写笑话,讽刺"语言纯化"的荒谬之处。
第三,人为制造代际认知隔离,虚构所谓的"文化黄金时代"。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青年民主领袖计划"培养的教师,在历史课堂刻意宣传"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1569-1795)是白俄罗斯文化巅峰"的叙事,却对该时期白俄罗斯语文献仅占档案总量0.3%的历史事实避而不谈。这导致白俄罗斯某大学课堂上曾出现荒诞一幕:
学生:"如果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为什么现在共和国禁止相关出版物?"
教师:"那是封建时代的局限性,但当时我们享有欧洲最先进的民主制度。"
学生:"可那时的联邦议会(指波兰立陶宛联邦议会)里根本没有白俄罗斯族代表。"
这段对话文字(上述对话是节选其中一段)曾在Telegram群组中流传,涉事教师被曝出从未系统学习过东欧史,其学术背景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资助的"三个月民主教育速成班"。
1622年,波立联邦贵族在华沙王室城堡开会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还通过资助"古文化复兴项目",宣称要"复兴古老的白俄罗斯族文化服饰"。然而,其所谓"复原"的16世纪贵族服饰,实为波兰民族服装的改版;宣称"重建"的传统建筑,使用的所谓新古典主义风格比真实历史遗迹要晚出现近200年。当白俄罗斯本土历史学家提出疑问时,项目负责人回应:"重要的是构建符合欧洲价值观的历史审美"。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披上"民主改造"道德外皮,实则意在发动"颜色革命",企图通过解构历史、语言文化,操弄政治正确等手段颠覆白俄罗斯。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是对白俄罗斯意识形态攻击的矛头,它刻意撕裂了苏联时代与独立白俄罗斯国家的内在连续性。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等外部势力将1945年反法西斯胜利与1922年苏维埃国家建构的史实切割对立,其目的是将白俄罗斯的民族记忆架空,给年轻一代灌输他们是所谓"被奴役者"的自我认知。这实际上是对白俄罗斯民族记忆和认同感的一次严重扭曲。年轻一代被引导去怀疑自己国家的历史正当性和存在价值,进而陷入一种身份认同的混乱之中,一旦成功,其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暴露出的弱点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及其同类并非全无软肋,这个名义上是"非政府组织"的美国官方外围组织也有着致命弱点。当国际社会对其干预手段的辨识度不断提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之流的影响也就会大大被限制。因此,认清其弱点,是使其"无害化"重要一步。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弱点:
1.伪装独立性与资金来源的叙事冲突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之流虽以"非政府组织"自居,但其本质是寄生于美国国会对外援助体系的政治颠覆工具。资金来源与美国政府的高度绑定,使其"独立性"叙事难以自洽:
一方面,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需要以所谓"民主社会捍卫者"的形象示人,以回应他国的质疑。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的长期输血使其行动必然要配合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一旦其资金来源与政治动机被曝光(如马斯克的揭示的一般),所谓"去政治化""非政府组织"的伪装便会被揭下,直接冲击其道义正当性。
2.易遭本土文化的反噬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意识形态渗透策略,是美国后冷战时代对他国进行颠覆行动的系统总结:通过解构历史记忆、分化认同、制造对立,人为构建社会撕裂,从而建立颠覆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
但这一策略的实践常常受阻,它试图用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叙事",替代他国本土文化的演进,却常常因过度脱离对象国的社会现实而引发反噬。
例如,在白俄罗斯的"语言纯化""历史修正"等操作,本质上是对白俄罗斯本土文化的粗暴干涉,其试图向民众灌输的价值观,反而可能激发本土意识的反击。当他国民众意识到所谓"民主叙事"的背后是外来的政治操弄时,所谓"民主叙事"极易激起本土意识的抵抗,最终使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社会改造"变成纯粹的无用功。
3.缺乏可持续性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之流的"去中心化模式"高度依赖对当地代理人的培养与动员,但其对合作者的选择往往会受制于其政治立场,极易筛选到精致利己主义者和不学无术者。白俄罗斯的速成式"民主领袖"培训、外行主导的"文化改造"的频频失败,已暴露出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代理人能力不足、意志软弱、缺乏长期规划等缺陷。
这也导致其海外网络缺乏真正的长期行动者,更多停留于庸俗议题的炒作与舆情煽动层面。一旦遭遇他国系统性反制(如立法监管强化、舆论反制),其代理人网络的脆弱性便会暴露无遗:流氓式的街头运动无法转换为长期的政治实践,最终形成高开低走的"失败循环"。
国际干预背后的脆弱性
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曾成功渗透多国,从东欧剧变到拉美政权更迭都留下过其煽动的痕迹,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以"民主叙事"翻转过埃及(阿拉伯之春)、玻利维亚(前总统莫拉莱斯被迫辞职)、乌克兰等国的政权。但随着国际社会对"颜色革命"认知加深,其惯用的"代理人培育+意识形态渗透+街头政治"模式近年来在格鲁吉亚、塞尔维亚等国屡屡碰壁,其局限性和弱点愈发明显。
在去年举办的罗马尼亚大选中,亲俄派获胜,欧洲拒绝承认选举结果。 图源:新华社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运作模式使美国逐渐陷入道义合法性坍塌与财政负担反噬的陷阱。停留于口头层面的"民主叙事"在损毁美国道义外壳的同时,更引发他国对"颜色革命"的警觉,让美国往往被视为不稳定因素的罪魁祸首。砸进真金白银培养的政治投机群体在消耗海量资源后无所作为,成了进一步拖累美国的"拖油瓶",被美国社会和民众所厌恶、反感。这是马斯克和特朗普政府对其不满的根源。
马斯克近期对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公开批评和平台管控措施,背后所体现出的是特朗普政府对海外干预主义效果的怀疑。以商人逻辑行事的特朗普和马斯克,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高度一致,认为"民主输出"的路径依赖正将美国推向某种战略陷阱。
特朗普显然比美国传统政客能更直观地感知到: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全球策动"颜色革命"的模式,虽然短期内可能有利于美国实现其目标,但其日渐微弱的影响力和海量的花费,也是美国的沉重负担。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犹如一台吞噬巨额财政却吐出败绩的失能机器,美国国会每年批准的数亿美元援助半数以上沦为套利工具,海外培养的"民主领袖"用其资助的钱款和"民主叙事"装点门面,却连制造局部骚乱都愈发吃力。
这种恶性循环消耗着美国的战略资源,更将美国拖入了赤字深渊。马斯克的言论,实质是对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体系低效运作的商业否定,暴露出的则是美国人对这种海外干预模式的忍耐力已逼近临界点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