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着急了:十年时间印度大幅落后中国!

2025-02-18 10:10  网易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印度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对外开放。尽管两国都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带领数亿人摆脱贫困,但若按照真实购买力衡量,中国人均收入却已是印度的两倍有余。这巨大差距背后根源何在?

中国和印度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全球化道路。一个立志成为世界工厂,从玩具、电子产品干起,如今剑指电动汽车、半导体。另一个则倚重IT软件等服务业。二者人口结构亦不尽相同。中国青年人口激增带来的红利在短期内延续的同时,独生子女政策缓解了人口膨胀,中国因此得以在人口老龄化前触及富国门槛。而印度正逐步释放人口福利,尽管其目前缺乏足够就业岗位吸纳剩余农业劳动力。此外,两国政治体制也存在差异。中国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国家,政治、社会稳定,而作为多党选举的民主制国家,印度政治却混乱得多。

以上便是现有主要观点。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博士后尼廷·库马尔·巴尔蒂(Nitin Kumar Bharti)和莱布尼茨欧洲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利在其论文《是什么造就了21世纪的中国和印度》(The Making of China and India in 21st Century)中提出,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政治制度的表象之下有一种更为根本的因素在起作用--中印在教育领域现代化之际便走向不同路径。巴黎经济学院 "世界不平等实验室"(World Inequality Lab)的研究者们借助自1900年以来官方报告、年鉴,建立数据库,追踪记录了中印两国学生的学习情况、时间、内容。结果显示,过去100年来,中印教育选择了不同道路,两国人力资本、生产能力因此出现巨大差异。以下是巴尔蒂和杨利的结论。因为先于中国50年接触西方教育,20世纪之初,印度的学生人数为中国八倍之多。 在1905年废除科举后,中国学生数量方才迎头赶上。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总入学人数已与印度持平。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教育稳步发展。尽管在文革时期,大学本科教育陷入混乱,但中学教育发展并未受到多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的大学入学率高达中国五倍。 但到2020年,情况已然扭转,中国向高等院校输送的大学适龄人口比例远高于印度。二者截然不同发展的历程根源于历史。19世纪晚期,中国晚清统治者需要大批职业人才来处理军事相关生产(译者注:此处意指洋务运动)。相比之下,英国殖民者并不乐见印度成长为制造业中心。因此,他们在教育系统中更偏重于培养文员、初级行政人员。此外,印度社会中只有较富裕阶层才有机会得到相关教育,进入政府。1947年独立后,印度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机构,甚至不惜缩减基础教育资金,加倍支持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