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此种竞争格局,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指出,当前智能影像行业的竞争逻辑已逐渐发生变化,传统头部品牌与新入局者的优势边界正在重构。传统头部品牌(大疆、影石等)的硬件优势目前依然明显,而生态是它们的短板也是发力目标;手机厂商虽凭供应链共享、生态整合快速入局,但面临专业品牌认知不足、复杂场景覆盖欠缺的短板。
王鹏认为,短期内影像垂类玩家的护城河仍在,但在跨界巨头的资源优势下,护城河效应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消减。
因此,今天或者明天开打、10月或者11月降价,对大疆来说都是可选项,但也是必答题。
03.高增速与高集中
手持智能影像设备行业看似仍处在增长快车道,但"高增速"与"高集中"的双重属性,让赛道里的每一次降价、每一次新品布局,都成了关乎份额的关键博弈。
据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统计,2023年手持类智能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已达364.7亿元,且2023至2027年预计能保持12.9%的年均复合增速,到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92亿元。尤其在中国市场,这份增长潜力更显突出--海通国际综合数据显示,全景相机品类中,中国市场2023至2027年复合增长率达17.8%,远高于北美、欧洲(均约8%)和亚洲其他市场(约13%);运动相机品类里,中国市场同期复合增长率为26.1%,与亚洲其他市场持平,同样显著高于北美、欧洲(均约11%)。
但增长背后,是高度集中且快速变化的竞争格局。头豹研究院分析指出,全球智能影像设备市场(主要涵盖运动、全景、航拍三类)呈现"头部垄断"态势:2024年行业前三名企业(CR3)合计占据78.9%的市场份额,核心玩家包括中国的影石创新、大疆创新以及美国的GoPro。而份额变化更能体现竞争激烈程度--影石创新从2023年的28.4%提升至2024年的35.6%,成为头部中增长最快的企业;传统国际巨头GoPro份额从38.2%降至30.1%;大疆创新则从19.1%下滑至13.2%,市场空间正被挤压。
对于这种增长与竞争并存的格局,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北京商报记者解读道,大疆密集降价短期是应对消费需求窗口,长期则暴露了护城河挑战--行业正重构技术、场景和品牌壁垒,未来或呈专业级由传统品牌主导、消费级多跨界产品的双轨发展,关键在于平衡协作与差异化竞争。
在这种格局下,"降价+促销节点卡位"就成了赛道内所有玩家的必选项--没人敢轻易放弃"双11""6·18"这些关键节点,谁能抢到用户,谁或许就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占据主动。
现阶段领跑细分品类、行业整体也位处头部的大疆,当然无法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