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着急了:十年时间印度大幅落后中国!(2)

2025-02-18 10:10  网易

重视高等教育是印度自上而下的选择。根据 巴尔蒂和杨利 的研究,1960年代出生这一批人,印度文盲率接近一半,而中国只有10%。在印度,或因农村基层师资不足,或因家境贫困被迫辍学,总之,学龄儿童辍学率高居不下。但中国则坚定推动基础教育,让大量儿童接受5年制小学教育,因此许多学生得以进入中学,完成共12年的基础教育,而后进入大学。

在大学教育方面,该研究有更惊人的发现。整体上看,印度的本科生中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而中国则更倾向于将学生培养成教师、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农业专家,因此自20世纪30年代起,法律、商科等人文学科类学生比例逐渐下降。

图中各学科学士学位比例显示,中国在20世纪40年代加强工科教育,而印度则培养了过多文科学生。图源:巴尔蒂和杨利,"是什么造就了21世纪的中国和印度:1900-2020年的人力资本积累研究"

中印在教育路径上的差异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1991年,凯文·梅菲(Kevin Murphy)、安德雷·施莱弗(Andrei Shleifer)、罗伯特·维什尼(Robert Vishny)便在其论文(译者注:原文标题The Allocation of Talent: Implications for Growth)中指出,国家要实现经济高速发展,更加依赖于工程专业人才而非律师。(在中国,经济改革激活了法律、经济学领域人力资本新需求,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人们普遍认为印度是"工程师的国度",这种观点在美国尤其盛行。的确,包括微软公司、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内的科技企业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都在印度出生并接受教育。但是中国快速扩张的高铁网络、领先全球的电动汽车表明,巴尔蒂和李扬发觉到中国竞争力一个常被人忽略的根源。他们指出,"中国的工科、职业教育占比较高,加之基础教育完善,因此发展制造业基础更好,阻力更小。"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表明,中国愿意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而在南方谈话前不久,时任印度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也果断抛弃社会主义、孤立主义。"印度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行为体。"辛格还引用维克多·雨果的话说,"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必将冲破一切旧的束缚"。

然而,历史是有惯性的。英国人在印度教育注入的精英主义偏见延续至今。巴尔蒂和李扬论文中最后一项发现指出:1976年,中国为1.6亿错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提供成人教育,培养其识字和算术能力 ,而印度只有100万人。中国经济增长能领先印度,这一群体及其后代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