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打破沉默,美军公然开进巴拿马,不到24小时,澳方开始反水!

2025-04-09 09:16  头条

这场关于港口的风波,从最初的商业交易演变为中美之间的一场明里暗里的较量,如今已经牵扯进越来越多的角色。
4月3日,一向低调的李嘉诚突然以视频形式公开露面,出现在一场慈善捐赠发布会上。

他谈的是癌症研究和医疗救助,完全避开了任何关于港口交易的字眼,但此时此刻的"现身",显然并非只是为了传递善意那么简单。

港口风波

几天前,他旗下的长和集团原计划与美国贝莱德完成一笔港口资产交易,涉及全球43个港口,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节点。

本来这是一场典型的跨国并购案,没想到却迅速引发中国舆论的强烈反应,甚至引来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正式审查。

这背后不仅是国民对所谓"卖港"行为的警觉,更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维护。

巴拿马运河对于全球贸易,尤其是中国在拉美市场的布局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命脉。

如果美国资本掌控了这两个港口,无异于在中国通往美洲的喉咙上按下了一只手。

就在交易预定完成的4月2日,长和方面迟迟未见任何实质进展,交易突然停摆。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骤然升温:美军宣布将于4月8日到10日在巴拿马与当地安全部队展开联合军演,出动大黄蜂战斗机、大力神运输机和数十名海军陆战队员。

表面上说是为了地区安全会议热身,但谁都知道这绝不是普通的联合演练那么简单。

港口交易刚刚卡壳,美国就调兵遣将,这"碰巧"得未免太精准。

更何况,演习地点就在运河附近,美方显然是在向各方释放一个强烈信号:即便中资交易中止,美国依然不会放弃对该地区的掌控欲望。

不仅如此,澳大利亚政府也突然在此时出手,总理阿尔巴尼斯表示正在考虑重新夺回达尔文港的控制权。

这个港口曾在2015年由中国岚桥集团获得99年租期,长期以来虽有争议,但一直维持运作。

如今,澳方突然重提"战略资产"之说,显然也不是巧合。

一边是巴拿马港口交易被搅黄,一边是美军兵临运河,紧接着就是澳大利亚"反水"喊话,三者之间的时间点几乎无缝衔接,背后少不了有精心的协调。

当然,澳大利亚此举不仅仅是为配合美国表忠心。

一方面,它面临即将举行的联邦选举,执政党需要打"国家安全"牌争取保守派选民支持;另一方面,在与美国进行关税博弈的大背景下,借此向华盛顿传达"同盟姿态",显然是想换取更多的经济筹码。

然而,他们也清楚,中国刚刚重启对澳红酒和海鲜的进口,贸然撕毁合同势必会引起强烈反弹,最终损失的可能还是自己。

如果说澳大利亚的动机尚可理解,那么巴拿马的态度转变就更加令人玩味。

不仅允许美军军演,还在4月7日由国家审计署发布公告,指责长和集团存在"合约违宪"以及拖欠政府12亿美元的账款。

李嘉诚露面

一时间,长和从合约持有者变成了潜在"违规者",甚至面临着被高等法院裁定撤销港口特许权的可能。

这种变化速度之快、手段之直接,很难不让人怀疑有外力在推动。

美国早就对巴拿马运河念念不忘,特朗普在上任前就曾公开表示,"绝不允许运河落入错误的人手中"。

而在今年2月,五角大楼更是将巴拿马运河列入"必须确保的战略资产",紧接着就是美巴频繁互动、贷款、演习,再到司法介入,这种层层推进的节奏,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谈判,而是彻头彻尾的政治操作。

对美国来说,能否掌控巴拿马运河,关乎其对中国全球贸易网络的战略打击。

这场港口风波的起点似乎只是李嘉诚的商业操作,但很快他发现,这已经不是"在商言商"那么简单。

长和集团在港口经营中是否存在违约暂且不论,李嘉诚显然也意识到自己被夹在中美之间,变得进退两难。

中国方面已经通过行政力量出手,审查其交易是否合法合规;而美国这边,也并未真正欢迎他"脱钩转向",反而利用其港口布局为美资打开突破口。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李嘉诚选择了"避重就轻"的方式,在慈善活动上发声而非正面回应。

他试图用善举洗白舆论,同时维持中立姿态,但显然,这种模糊态度很难再被双方接受。

对于中国而言,李嘉诚曾是"红色资本"的代表,但一旦触碰国家利益底线,再多的贡献也可能被重新审视;

而美国则更现实,他们要的不是"李嘉诚",而是他的资产和地盘。

如今的局势,是典型的地缘经济与大国博弈的结合体。

港口交易只是表象,背后藏着对海权控制、全球供应链节奏、以及贸易通道主导权的角力。

从巴拿马运河,到达尔文港,再到全球的海运枢纽,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在遭遇一场隐秘却猛烈的围剿。

而在这场风暴中心,李嘉诚这个老派资本家正身处风口浪尖,一举一动都无法脱离时代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