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调侃:"有人抽烟喝酒活到九十,有人清心寡欲早早离世。"乍一听像是个玩笑,但在现实生活里,这种说法确实影响了不少人对健康生活的看法。
尤其是在一些老年人聚集的地方,类似的观点总会被拿出来"现身说法"。但如果不看个体差异、不谈基因背景,只从整体人群的角度分析,不抽烟、不喝酒的人群健康状况更好、寿命更长,已经有了非常扎实的科学依据支撑。

2023年《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发表的一项大型中国人群研究显示,在超过50万名成年参与者中,那些从不吸烟、从不饮酒的人寿命明显更长。
对比数据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如饮食、运动、社会经济状况)之后,烟酒习惯本身就是影响寿命的重要变量。这个结果其实并不让人意外,只是它用更精确的数据,把我们平常模糊的直觉变成了可量化的事实。
吸烟的危害已经被研究了几十年,科学界的共识是明确的:吸烟与超过25种疾病有关,癌症、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几乎没有哪个系统能逃得过它的影响。

香烟里不仅仅是尼古丁的问题,更关键的是那些燃烧后产生的焦油和一氧化碳,这些才是导致慢性病和死亡率上升的"元凶"。长期吸烟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对家人造成二手烟暴露的风险,特别是儿童和孕妇,影响更为严重。
再说饮酒。很多人认为"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尤其是红酒被吹得神乎其神。但近几年,多个国际权威机构都在重新审视这个观点。
2022年《自然·医学》杂志的一项系统回顾指出,"适量饮酒"可能只是一个统计学误区。即便是少量饮酒,也会轻微增加癌症风险,尤其是乳腺癌和肝癌。

酒精在体内代谢后会生成乙醛,这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饮酒往往与其他生活方式问题共存,比如睡眠障碍、肥胖、情绪波动,久而久之对健康形成复合式打击。
很多人会问,那为什么我们身边也有不少烟酒不离手的人,依然活得挺长?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幸存者偏差"。那些因为吸烟喝酒早早生病或去世的人,我们往往看不到,他们不会出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中。
但从统计角度看,在同样的基因和社会背景下,不吸烟不饮酒的人群,整体更容易活得长、活得健康。

也有人说,生活太清淡没滋味,偶尔抽口烟、喝杯酒是种"解压"。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但关键是,这种"放松"的方式,是否真的有效?
从医学角度看,吸烟和饮酒并不是调节情绪或抗压的好方法,反而更容易形成心理依赖,让人陷入一个"越放松越焦虑、越焦虑越依赖"的循环。相比之下,规律运动、良好的社交、充足的睡眠,才是真正有益身心的方式。
吸烟和饮酒对年轻人影响尤其严重。青少年阶段正是身体各项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过早接触烟酒不但会影响大脑发育,还可能为成年后的慢性病埋下隐患。

根据2024年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青少年吸烟率和饮酒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隐性增长趋势,尤其是在电子烟和"低度酒"包装下的"伪健康"产品影响下,许多年轻人对风险认知不足。
除了健康本身,烟酒消费还涉及经济层面的问题。以一个每天抽一包烟、每周喝两次酒的人来计算,一年下来,仅在烟酒上的花费可能超过万元。
而这些支出不仅没有为健康加分,反而可能在未来变成医疗账单上的"前期投资"。长远来看,戒烟戒酒不仅是对身体的保护,也是一种经济上的理智选择。

从家庭角度来讲,一个人是否吸烟喝酒,也会影响到身边人的健康。二手烟的危害已经被无数研究证实,对儿童和孕妇的伤害尤其明显。
而酒后冲动行为、家庭暴力等问题也与长期饮酒高度相关。这不仅仅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影响的连锁效应。
戒烟戒酒并不容易。很多人尝试多次,都难以彻底摆脱。这时候,科学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些行为干预、认知疗法、群体互助等方式,已经被证明可以显著提高成功率。

虽然这类服务在国内覆盖度还不够广泛,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医院、社区卫生机构开始提供相关帮助,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信号。
在个体层面,有人确实可以在烟酒中"苟延残喘",但从人群健康的角度看,不抽烟、不饮酒,是实实在在可以延长寿命、降低疾病风险的生活方式选择。

医学不是预测个体命运的水晶球,但它可以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在哪条路上更容易走得远、走得好。
所以说,选择清醒的生活方式,不是为了苛刻自己,而是给自己和家人多一点健康的可能性。不抽烟、不饮酒,不是活得无趣,而是活得更稳、更长。
在这个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的时代,健康的选择,不再是"忍耐",而是一种明智的生活艺术。
如果你还在犹豫是否戒烟戒酒,不妨想一想:你最在乎的人希望你健康地活多久?也许答案就藏在那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你醒来,伸个懒腰,没有咳嗽、没有宿醉,只觉得阳光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