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或许和走路有关系?再三提醒:心脏不好的老人走路注意分寸

2024-12-09 15:53  头条

郭大爷退休后,就成了遛弯达人,只要天气好,就要出门转一转,往往要等天擦黑才回家。

但最近两个月,郭大爷总觉得身体不舒服,走得久一点就提不起劲,走快了还会气喘。自己吃了顺气、清肺的药,却不见好转,终于下定决心到医院查一查。

没成想一番检查下来,医生确诊为心脏损伤导致的心衰,需要及时治疗,同时尽可能减少运动量,在家好好休养。

郭大爷不明白,自己的生活这么健康,心态好、勤锻炼,怎么还能心衰呢?相信很多人有一样的疑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心衰是个啥,跟走路又有啥关系。

一、经常出现呼吸困难?当心心衰来犯

心衰的大名叫心力衰竭,简而言之就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动力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异常,其中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呼吸困难。

不了解心衰的人可能觉得,心脏得病那应该胸痛啊,怎么还会呼吸困难呢,也正是这种观点,让一些心衰患者搞错了治疗方向,进而延误病情。

我们都知道,心脏的主要功能就是泵血,血液有足够的动力,才能为器官、组织输送必要的营养,这其中也包括氧气。但心衰患者血液动力不足,就导致血液可以运输的氧气量不高。

器官、组织因为供氧不够,就会向神经反应,大脑就以为是肺没好好干活,于是就让它增加呼吸量,以满足身体需求。

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心脏,所以一时增加呼吸量,只能缓解这种不适,却无法彻底根除,只有根治心衰,提高心脏动力,增加运氧量,才能解决呼吸困难的问题。

而且在临床中,心衰引起的呼吸困难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说,最常见的就是运动或劳动后,因为体力消耗较大,肌肉的需氧量增大,导致血液无法有效供氧,出现明显的呼吸急促、喘不上气等症状。

还有人躺下后就容易喘不上气,晚上尤其明显,只有坐起来才能缓解,这类情况已经比较严重,是心脏运血不足,导致血液淤堵在肺部。而仰卧位下肢回流血更多,加剧了肺瘀堵,呼吸困难也会更加明显。

如果由心衰诱发急性肺水肿,肺水淹没肺组织,降低肺功能,此时呼吸会有明显哮鸣声,这也称为心源性哮喘。

二、心衰跟走路有关?心脏不好的老人,千万别这么走

其实经过第一部分的介绍,心衰跟走路的关系,也显而易见。

走路对大部分人来说,属于低强度运动,虽然只是轻微锻炼身体肌肉,但也增加了身体的需氧量,对原本心脏功能不足的人来说,就会成为一种负担。

也受到这种机制影响,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医生也可能通过步速快慢,判断患者的心脏功能。

比如2022年《黑龙江医学》杂志就曾刊登过这样一项研究,研究团队对123名慢性心衰患者进行了6分钟步速测试,结果发现:

6分钟内步行距离越短的,心衰病情越严重。

这也说明了,心衰确实会影响大家走路的速度与距离,如果反过来说,走路是否会诱发,或加剧心衰病情呢?

2024年2月,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医学杂志》下子刊《JAMA Cardiology》,就曾发布了针对性的研究。研究中对将近6千名,平均年龄78.6岁的参与者,进行了7天的针对性观察,结果发现:

对无心脏异常的人而言,每天走路在2164-3210之间,患有心衰的风险降低28%;如果走路超过4541步,患有心衰的风险降低46%。

对已经存在心脏损伤的人而言,每天走路在2164-3210之间,患有心衰的风险降低39%,如果走路超过4541步,患有心衰的风险降低49%。

这也直接说明,无论是健康人还是心脏不好的老人,低强度的步行可以更好的锻炼心肺功能,有效预防、缓解心衰病情。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眼神放光,觉得一定要养成散步的好习惯,争取每天走一万步,或者走够2个小时!

但细看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只要每天抽出半个小时,步行超过两千步,就可以很好的锻炼心脏功能,并不一定要追求过高的步数与时间。

特别对于心脏不好的老人而言,过高强度的锻炼也会增加身体负担,心脏过劳工作加剧心肌损伤,反而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三、建议采用这几种步行法,安全、省力还健康

那究竟怎么走路,才能最大可能取得获益呢?大家可以参考以下4点建议。

1、首选步道

许多地区的城市基础建设做的很好,小区花园有各种林荫小路,部分公园和路边也有专门建设的步道,这些都是散步首选。

这些步道材质特殊、位置合适,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也不容易滑倒,更好的保护了大家的人身安全。

而且,多数步道周围有植被装点,过滤了噪音与粉尘,让我们呼吸更新鲜的空气,有利于心肺健康。

2、规律运动

选择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强度进行锻炼,对身体更加友好。

身体一旦适应了这个节奏,会提前调整自己的状态,让器官、肌肉更好的进入"运动模式",降低自身损伤。同时,这样也更容易保持运动习惯,让身体逐渐向好发展。

如果想要增加运动强度,也需要循序渐进,调整强度后保持5-7天以上,当身体感觉可以轻松完成,再进行下一次调整。

3、挺胸摆臂

如果想要刚好的锻炼全身,走路时有节律的挺胸摆臂也是不错的选择。

散步主要运动下半身肌肉,但心肺在上半身,没办法的到充分锻炼。此时小臂与大臂保持90°,随着步行节奏摆臂,不仅将散步变为全身运动,还可以利用惯性,让步行更为轻松、稳当。

4、尝试倒行

在身体状况允许时,可以寻找一个安全的路段倒行。

倒行的运动强度并不大,但与我们的行走习惯相反,可以很好的锻炼身体协调能力。

而且,多年的向前行走,导致身体的重心前移,许多人会出现生理性的骨盆前倾,肚子上更容易堆积赘肉,倒着走可以对抗这种变化,让重心向后移,逐渐纠正我们的体态,这也对健康有利。

医生来总结:

总之,每天抽出半小时步行,就能起到保护心脏、预防心衰的作用,对已经存在心脏异常的老人而言,可以尝试在环境较好的地方有规律的步行,另外,步行时挺胸摆臂增加运动强度,或适当倒行提高协调能力,更有利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