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审议琉球主权,日本开始慌了

2025-11-14 11:01  头条

在2025年10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在发言中,不仅批评了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指责,还点名日本,要求其面对历史,特别提到了"冲绳原住民"的处境。

这一提法,立刻引发日本国内一阵强烈反应,尤其是右翼媒体,反应之快、言辞之急,像是被戳中了旧伤口。

日本主流保守派媒体第一时间发表社论,指责中国"挑动分裂",甚至怀疑中国"另有所图",因此,变成了一场区域舆论风暴。

说历史,不是挑事

每年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都会组织人权问题的辩论,过去这类场合多由西方国家主导话语,批评发展中国家的内政问题。

这一次,中国代表团选择不再被动,而是直接开口反击,把历史拿出来摆在桌面上,孙磊在发言中依次回应了几个国家的批评,其中对日本部分尤其引人注意。

他要求日方正视历史,而不只是回避责任,他还提到,冲绳人作为原住民,长期以来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对待,这种现象至今仍未根除。

这番话并非"即兴发挥",而是有准备、有依据的回应,中国早在多个场合都提到过琉球(现称冲绳)问题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关于琉球在历史上并非日本固有领土的说法。

而这次在联合国提及,背后也有很强的信号意义,既是对西方人权指责的反制,也是对日本近年来在涉华问题上动作频频的警告。

不少人认为,这种做法虽然在外交上显得锋利,但逻辑上站得住脚,毕竟联合国本就关注原住民和少数族群的权利问题。

而冲绳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地区,其原住民身份和历史遭遇,早已被多个国际组织提及,中国这次把它带入联合国议程,说到底,是在用他们的方法反击他们的逻辑。

日本反应过激

中国代表一提冲绳,日本右翼媒体的反应几乎是立刻爆发,媒体在其社论中公开要求中国撤回这部分发言,并称此举是"政治操弄",甚至怀疑中方"想染指冲绳主权",言辞激烈得不像是外交问题,倒更像是国内选战前的情绪宣泄。

这篇社论不仅把矛头指向中方,还对本国政府表达了不满,认为外交应对不够强硬,没能及时驳斥中国的说法,看得出来,日本右翼舆论对这次事件的"敌意"不仅来源于中国的言辞,更来自于对琉球问题本身的恐惧。

冲绳在日本国内一直是个政治敏感区,一方面,冲绳距离日本本土较远,文化上也有较大差异,另一方面,这里长期驻扎着大量美军基地,是日本对美安保体系的重要节点。

但冲绳居民对这些安排并不买账,多年来反对美军基地的呼声不断上升,根据2024年的一项地方调查,超过六成冲绳居民对美军基地持反对或希望搬迁的态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旦有外部力量提及冲绳的"特殊性",就容易被解读为"插手内政",甚至"支持冲绳独立"。

这也解释了为何日本右翼媒体这次反应如此激烈,中国代表的发言虽然并未直接挑战日本主权,但只要提到"原住民"这个词。

本身就触碰了日本官方长期试图淡化的历史问题:冲绳人是不是有独立民族身份,他们的文化是不是被压制过,而这些问题,不是靠一句"历史已经过去"就能轻松带过的。

琉球的历史,不是过去式

说到底,琉球问题之所以在今天还会引发争议,是因为它既不是纯粹的历史议题,也不是简单的地区问题,而折射出日本在历史认知、民族关系和外交策略上的多重矛盾。

琉球王国在被日本吞并之前,长期与中国保持朝贡关系,属于明清时期的藩属体系,1879年日本政府以"废藩置县"为由,强行将琉球并入日本,并改名为"冲绳县"。

这一过程在国际上并未经过彻底的多边确认,二战后,美军接管冲绳,直到1972年才"归还"日本,期间,美国并未正式承认日本对冲绳的主权,只是将行政管理权交还。

中国在过去几年中,曾多次在官方文件中指出琉球主权问题"尚未最终解决",而现实中,冲绳依旧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化,与日本本土有着显著差异。

例如,冲绳的传统语言、宗教信仰、建筑风格都带有明显的中华文化特征,即便在现代社会,这些文化仍然是当地居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冲绳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独立声音,虽然目前这些声音并未进入主流政治,但在国际组织中,确实有部分冲绳社团以"琉球原住民"的身份,向联合国申请发声权,这些现实情况,使得琉球问题在外交上变得更为敏感。

中国代表这次主动出击,确实表达了对西方国家"人权双标"的不满,也传递出中国外交不再回避历史问题的态度,而日本方面的反应,表面上是对主权敏感,实则是对历史责任的逃避,越是急着否认,越显得心虚。

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再次揭示了中日在历史记忆上的巨大鸿沟,中国强调历史责任和民族记忆,而日本则倾向于"过去不提",希望用现代经济和安保合作来掩盖历史裂痕,这种思维差异,注定在未来的外交场合中持续产生摩擦。

不少国际评论也指出,日本新一届政府在对外策略上趋于保守,尤其在对华政策上更为强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冲绳问题可能不再只是地方议题,而会成为中日关系中一个新的摩擦点。

说到底,中国这次在联合国提及琉球问题,不是无的放矢,也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在回应历史、回应现实、回应对方步步紧逼的外交策略,而日本方面之所以反应如此激烈,恰恰说明这个点真的戳到了要害。

历史不能删减,也不能随便跳过,谁都知道,过去的事如果没解决清楚,就会一直影响现在,中国这次发声,更多是一种提醒:世界在看,不要总想着用遮掩来解决问题。

历史问题不是外交的全部,但它往往决定了外交的底线,在这个全球格局快速变化的时代,谁敢面对历史,谁就能走得更稳,事实摆在那里,不管愿不愿意提起,该来的迟早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