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类北约第五条安全保障”?复杂问题真的没有简单解法

2025-08-22 14: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泽连斯基+7与美国领导人在白宫的峰会,撇开那些与服装、语气、眼神、动作相关的细节,核心看点就是所谓"类北约第五条安全保障",这是涉及结束俄乌冲突的两大核心议题之一。这两个议题(一个是领土,一个是安全保障)密切相关:乌克兰会失去什么,得到什么;俄罗斯会得到什么,放弃什么;欧美国家能够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都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乌克兰领土问题的走向是比较清楚的:尽管基辅不愿意,但是那张大地图展示了无情的现实,基本上丢了的别想这次能够拿回来;莫斯科也很难说非常满意,因为根据欧美对莫斯科相关人士发言的总结,莫斯科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对乌克兰的政治控制,就是能够确保乌克兰政府倾向于俄罗斯。但目前看,这个目标是超越俄罗斯能力范围的,只能接受实控绝大部分俄语区的领土,作为替代性选择。

白宫展示的那张大大的俄罗斯攻占乌克兰土地地图 BBC

美国和欧洲的态度有转变,有分化,但说到底,"谁有实力谁说了算",这次欧洲7怪围攻白房子的行动显示,因为实力不足,欧洲没法在美国不愿意的情况下解决乌克兰的领土问题。

虽然各国似乎就安全保障达成了一致,但是安全保障未来的走向是非常模糊的,因为乌克兰,美国,欧洲,俄罗斯,对安全保障有四种不同的理解:

1. 美国将"类北约保障"定义为一种有条件的、非直接军事介入的"协助"模式,并试图将主要责任转移给欧洲。在阿拉斯加峰会前,特朗普政府与乌克兰政府的关系日趋紧张,倾向于敦促乌克兰做出让步以尽快达成停战协议。美国曾表示愿意提供某种形式的安全保障,但明确附带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不将其纳入北约框架。

阿拉斯加峰会后,美方官员对成果的描述出现了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变化。美国特使威特科夫将普京同意讨论对乌克兰的"类北约第五条款"安全保障称作是"游戏规则改变者"。他表示,这是美方首次看到俄方做出如此有意义的让步,并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突破"。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也称之为"一个巨大的让步"。此外,威特科夫还透露,俄罗斯已同意通过立法,承诺在和平协议生效后不会再侵犯乌克兰或其他欧洲国家的领土主权。

同时,美国领导人本人对"安全保障"进行更明确的界定,即美国"不会向乌克兰派出地面部队",但可能通过空中支援等方式提供安全保障。他强调,提供安全保障应"由欧洲方面主导",美国将"协助"和"参与其中"。这表明美国将采取一种"欧洲主导,美国协调"的模式。

这种做法反映出特朗普政府的交易性外交理念:将安全保障作为一种筹码,通过将主要责任和成本转移给欧洲,来迎合其"美国优先"的政治主张。

这种有条件的、非直接的"协助"模式,与北约第五条款中"对所有成员国进行攻击"的强制性集体防御定义存在根本区别,这正是其"类"北约的关键所在。换言之,这种"协助"包含的"义务"比真正的北约第五条更少、更松散,关键在于通过"协助"让美国从俄乌冲突"脱身",而非"深层介入"。

2. 欧洲则试图改变非完全依赖北约或美国的局面,并将其视为构建"战略自主"和"自愿联盟"的契机。面对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欧洲主要国家开始探索独立的安全保障方案。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领导人倡导建立一个由30多个国家组成的"自愿联盟",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这一联盟的目标是在俄乌冲突结束后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欧洲领导人表示,他们将继续支持乌克兰,不因美国立场的改变而动摇。

欧洲领导人带着泽连斯基前往白宫 BBC

这一构想不仅是对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的被动回应,更反映出欧洲在长期地缘政治动荡下,寻求"战略自主"的积极尝试。他们试图在不依赖北约正式框架的情况下,为乌克兰提供可信的防卫。

说得更直白一点,这是冷战以后,从南斯拉夫内战、科索沃战争之后,欧洲第三次试图利用地区发生地缘政治冲突的机会,来推进欧洲独立防御力量的建设与完善。

这就是法国为啥如此积极,为啥欧洲7怪会去白宫的核心原因。但是,能力有限,意愿不足,资源缺乏,协同不力,这些缺点始终存在。这导致欧洲方面试图采取的行动始终面临诸多挑战,从表面上看,这些挑战是一些具体的细节,包括但不限于派遣部队的法律依据尚不明确,以及各国在军事义务和成本分担上的分歧。

更直白地说,欧洲的实力与意愿不匹配:没有任何一个单一国家具备达成欧洲战略目标所需要的军事资产;没有任何一个单一国家能够在没有美国介入的情况下,实现对欧洲各国军事资产和政治意愿的有效统合。

更麻烦和讽刺的是,即使在面临俄乌冲突的情况下,欧洲的核心特征--即不团结--依然在顽强且持续地产生重要的影响,其表现形式就是不同国家对安全保障问题的微妙差异。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将乌克兰的安全视为自身安全的延伸。

他们不仅坚定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还采取了实际军事准备行动,例如集体启动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的程序,以增强自身防卫能力。这表明,这些前线国家将乌克兰冲突视为一场与俄罗斯的长期对抗,并准备好采取更激进的军事措施。这种立场与英法德等国倡导的"自愿联盟"模式在强硬程度和对北约作用的看法上存在一定差异。未来,欧洲面临的真正挑战是芬兰+波罗的海三国万一失控,直接卷入武装冲突,所可能带来的扩散与延伸的风险。

3. 乌克兰坚决要求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可执行的强制性承诺,以避免历史重演。站在乌克兰的立场,暂且不去反思乌克兰自身战略与政策存在的缺陷,这种"基辅的强硬要求"当然是成立的。毕竟从基辅的视角看,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反复强调的,无非是"真正持久的和平",而不是"俄罗斯进攻之间的又一次短暂停顿"。这怎么看都是对国际法的"基辅式理解"。当然,遵循"越弱越闹越有理"的核心逻辑。

基辅还可以非常有说服力地指出,基于《布达佩斯备忘录》的失败教训,乌克兰完全有理由要求任何新的安全保障都必须具有"法律约束力"和"长期性",并规定国际社会在核武器国家侵犯无核武器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时应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类似于《北大西洋条约》的规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辅所谓的"类",是在无法直接加入北约的情况下,用"安全保障"的名义,达成"等同于加入北约"的效果,这种理想当然是非常丰满的,可以将基辅看作是一个被自身错误认知以及欧美部分虚假信息与错误政策共同塑造的地缘政治XXN(小仙女)。

其对于"底线"、"安全"、"保障"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特殊需求,但唯一不足的是,基辅始终不具备掌握自身命运所需的实力,所以我们预期其最终将在地缘政治现实以及来自华盛顿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继续承担最大的损失。

4. 俄罗斯则将此议题作为争取其自身"平等安全"诉求的工具,并坚持以乌克兰永久中立为核心的《伊斯坦布尔协议》为范例。俄罗斯将乌克兰危机的根源归咎于北约东扩,并坚持任何安全保障方案都必须考虑到俄罗斯的"平等安全"需求。俄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警告称,西方国家在没有俄罗斯参与的情况下讨论任何对乌安全保障方案都不会奏效。

俄方将2022年未能签署的《伊斯坦布尔协议》视为"很好的范例"。这表明,俄罗斯的最终目标仍是实现其在2022年就已经提出的核心诉求,即乌克兰的非军事化和中立化,同时寻求国际社会对俄方安全关切的承认。

2022年,俄乌双方曾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谈判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在阿拉斯加峰会上同意讨论"类北约保障"的表态,与拉夫罗夫随后强调"没有俄方参与的保障不会奏效"以及推崇《伊斯坦布尔协议》的表态,从表面上看,是存在较为显著的矛盾的,但欧美媒体和智库倾向于认为,这应该是一种经过设计的策略:

俄罗斯可能将"类北约保障"的讨论作为一种工具,以在谈判中争取乌克兰放弃其领土(包括克里米亚、顿巴斯等)和中立地位的承诺。整体而言,俄罗斯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谈判实现其战略目标,接受"类北约保障"的措辞,并不代表俄罗斯会愿意接受,在乌克兰出现一个具有强制力的、针对自身的集体防御机制。

上述各方对于"类北约安全保障"的不同理解,从学理角度来说,在于"安全保障"(Security Assurance)和"安全担保"(Security Guarantee)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欧美智库的研究指出,历史上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放弃核武器得到的《布达佩斯备忘录》提供的是一种"保障",本质上是签署方对既定原则的"重申",不附带具体的军事承诺和执行机制。

对比而言,所谓"安全担保",则以北约第五条为典型,是一种针对特定情况(如入侵)做出的具体、具有强制力的集体防御承诺,它意味着军事力量的直接介入。这一区分构成了理解上述所有相关方在当前问题上立场的基石。

俄罗斯方面念兹在兹的《伊斯坦布尔协议》,本质上也是一种类似布达佩斯备忘录的安全保障。《伊斯坦布尔协议》是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双方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曾进行过一系列和平谈判,并一度接近达成的一项协议。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多次将该协议称为解决危机的"很好范例"。

该协议的核心内容是乌克兰承诺永久保持中立,放弃加入北约,以此换取包括联合国安理会所有常任理事国在内的安全保障。这里的安全保障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安全保障,而不是类似北约那种涉及军事资产部署以及军事力量介入的安全担保。

普京访问美国改变了俄罗斯外交局面

但是这项协议最终未能签署,其破裂的原因在于,协议双方在根本出发点上无法达成共识,乌克兰方面认为,以放弃主权和领土为代价来换取不确定的和平是不可接受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2022年5月明确表示,除非俄罗斯归还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否则乌克兰不会同意和平谈判。

就客观形势而言,这个争议只能通过武力解决,而且是一种消耗性的武力解决,而不是一种在冲突抵达某个地理位置之后自动结束的"夺旗赛"。冲突只有直到其中一方或者两方都彻底被消耗殆尽,不愿意持续下去后才能停止。

在2025年,乌克兰方面的立场没有发生改变;但是,相比2022年,战场态势持续呈现有利于俄罗斯的变化。同时,美国以及西方能够提供给乌克兰的资源,不仅持续逼近各方国内政治能够支撑的边缘,而且没有出现"神奇的魔术子弹",即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扭转局势。对于乌克兰的战略投资,对现任美国领导人来说,更像是一个必须止损的烂尾工程,而不是让俄罗斯把血流干的伟大投资。

从上述分析而言,虽然"类北约安全保障"仍然有相当可观的想象空间,但是后续博弈态势发展将有机会证明,复杂问题真的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法;概念的创新,无法实质性地解决地缘政治的复杂议题。整个俄乌冲突的走向,依然具有显著的泥潭化特征,已经被深度卷入的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可见的将来,将很难找到满足其设想的脱身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