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莫迪政府满怀壮志地推出"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誓言要重塑印度制造业的辉煌。这项计划旨在鼓励14个领域的制造业企业在印度本土大展拳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让印度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按照当初的宏伟蓝图,到2025年,印度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将飙升至25%,实现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型。然而,四年过去了,现实却给了莫迪政府一记沉重的耳光,印度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从2020年的15.4%降至如今的14.3%,这一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补贴难产,企业望眼欲穿
PLI计划的核心是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给予现金奖励,以此激发企业的生产热情。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补贴发放却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截至2024年10月,印度政府仅仅发放了17.3亿美元的激励资金,这还不到分配资金的8%。对于那些积极响应号召、扩大生产的企业来说,补贴的延迟发放犹如一场噩梦。一家参与PLI计划的电子制造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表示:"我们为了扩大生产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本指望能及时拿到补贴缓解资金压力,可这一等就是一年多,很多计划都被打乱了。" 平均18个月的漫长等待时间,让企业的资金周转陷入困境,不少企业甚至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以应对资金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