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立冬节气。11月的北方,街头的风带着寒意,还有几天就要立冬了,咱们常听老辈人念叨"公立冬冻死牛,母立冬暖烘烘",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立冬"也分公母?那这7号立冬是"公",还是"母"呢?今冬又会是冷是暖?

一、立冬"分公母"?
最近常听老人念叨"公立冬冻死牛,母立冬暖烘烘"这句,这也可能有极少能弄清楚"公母"到底该怎么辨别。实际上这是古人为了判别,依据历法规律,总结出来的简单的法子:"日期为单属阳,双数属阴"。
古人会把世间的万事万物区分为阴阳两类,单数属阳,对应"公";双数属阴,对应"母"。而我们之前讲解的节气所划分的公母,都是根据日期的单双来定的,所以这立冬的"公母",也主要是从这个日期上来划分的。其实立冬的"公母",主要有两个时间考量:
一是立冬交节的农历日期;二是具体的时辰。

在很多地方,都遵循着"日期优先"的准则,就直接把节气日定了"公母","在有些地方还会复循交节的时辰--"上午还是下午","上午属阳为公,下午属阴为母"。两个判定的方法一致,便可判定本年的节气的属性,当然这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候也会发生冲突,这也就会产生其他的判定方法,不过呢,最主要的还是要遵循科学。
二、今年"立冬"是公是母?
为了判定今年立冬是公是母,我们翻一翻日历,2025年11月7日为立冬,对应的农历是九月十八,是双数,那今年的立冬属于"母立冬"。

有人也许会询问,老一辈人为什么要给立冬划分公母?这就得从古代的生产生活上讲起,在古代没有精确天气预报,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历法,对应着节气总结出来:气候指导农耕,这也就总结出来很多相关的古谚。
不过,这种划分办法并没科学依据,它就跟老一辈人凭经验看云彩猜天气似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智慧,没法跟现代气象学的精准判断比,要是真想知晓今年冬天冷热,还是得遵循科学。
二、立冬不只是"入冬开关"
《孝经纬》讲"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说文解字》也解释"冬,四时尽也"。在古人眼中,立冬是万物收敛、就要终藏的开端,按照咱们现代的节气划分,当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就是立冬交节的时候,这就是冬季的开端。

传统历法里头,立冬的意义可不单单是"入冬",其实它跟天干地支、五行学说那可是紧紧相连。在早些时候,人们把十月称作"亥月",立冬时正好到"斗柄指向亥位"刚开始的阶段;十天干里"壬癸"属水和冬季相对应;十二律吕中的"律中应钟",也与冬天清冷寒凉的氛围相契合。
这种搭配不是随意的,而是古人对季节变化的系统性观察:秋季属金,冬季属水,"金生水"的五行流转,正好对应从秋收至冬藏的自然过程。
三、科学解读今冬冷不冷?
回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既然今年是"母立冬",是不是就意味着"暖烘烘"?答案并没那么简单。农谚的使用具有局限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对于现代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早已不是一句谚语能判断的。
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知识点:"冷冬"和"暖冬"有严格的科学定义,可不是"感觉冷就是冷冬"。

国家气候中心规定,只有全国超过一半以上的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达到冷冬标准,才能被认定为冷冬,暖冬同理,这一判定必须在冬季结束后根据完整数据得出,属于"事后认定"而非"事前预测"。
对于冬季的冷暖,这背后的最关键的原因是全球变暖。近几十年,我国冬季升温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北极,变暖速度更快,导致大气环流调整,西风带减弱且路径多变,使得冷空气活动更复杂。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冬季整体可能偏暖,气温波动会更剧烈--可能前几天还暖得像秋天,突然就迎来寒潮"断崖式降温"。

2025到2026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大概和常年同期差不多,阶段性的强降温事件会屡屡出现,对于北方来说,这意味着今年冬天不会是持续极冷的"冻牛"冷冬,但也别指望一直暖和,羽绒服、棉裤还是得早早准备好,用来应对随时有可能到来的寒潮。
最终的冬季气候的冷暖,还是需要遵循科学的验证。
四、北方立冬必备家常菜:萝卜羊肉汤
俗话说"北吃饺子南吃葱,铜锅羊肉好度冬",立冬时,北方人用餐的桌上常常会有一碗热汤,羊肉属温性,萝卜能顺气,把它们搭配做成的萝卜羊肉汤,既是应季的佳肴,又能适宜立冬后的驱寒暖身,这道菜做法不繁琐,新手也能够轻松做出。

食材准备
羊肉2斤、白萝卜1个、生姜切片、葱头切段、高度白酒1勺、食盐2克、胡椒粉2克、香菜适量、小米椒2个(可选,嗜辣者加)。
制作步骤
1.处理食材时,将羊肉切成3厘米的块状,放进清水泡10分钟,白萝卜去皮切滚刀块;
2.羊肉下冷水锅,大火烧开撇干净表面浮沫,继续煮2分钟后捞出羊肉,温水冲洗干净;
3.冷锅下油,把油在锅中溜一圈,把热油倒出来,再倒些凉油进去(防止羊肉粘在锅上),把羊肉块下锅用中火煸炒,炒出羊肉内的水分,表面微微发黄,倒一勺高度白酒,翻炒去掉腥味,姜片、葱头段放进去一块煸炒出香味;
4.锅中加足量热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盖上锅盖,慢炖40分钟;
5.放入萝卜,大火煮5分钟,转小火焖煮20分钟,直到萝卜用筷子能轻松扎透;
6.加入适量食盐、胡椒粉,搅拌均匀调味。关火后,撒上香菜段,喜欢吃辣的可以加小米椒,一碗奶白浓郁、暖身驱寒的萝卜羊肉汤就做好了。

五、立冬在时序流转中读生活
立冬不只是一个节气,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自然和生活的纽带。老谚语"公立冬冻死牛,母立冬暖烘烘",与其说是老辈人对气候的预测,不如说是古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总结。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这样的谚语是农耕生产的"参考书",是抵御未知的"心理慰藉"。即便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读这些谚语,读的也不是"准不准",而是老祖宗与自然相处的智慧--顺应时序、敬畏规律。
而现代气象学告诉我们,气候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才造就了冬天的冷暖变化。所以我们明白,对待气候既要尊重经验,更要信赖科学。

今年为"母立冬",不过仍需防范阶段性寒潮;即便整体较为暖和,也不可不重视极端天气的风险,对节气最好的传承,或许就是这种"经验加上科学"的态度。
立冬的"闭藏"之理于咱们生活也有启发,犹如自然界草木在冬天积攒力量,咱们也该在这时放慢步伐,好好爱护自身。随着夜色渐浓,窗外的风又紧了些,不管今冬是冷是暖,只要我们备足暖意、心存期待,就能在这漫长冬日里,等到来年的春暖花开。毕竟冬的闭藏,从来都是为了春的萌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