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60天最后通牒是虚张声势还是决战信号?拉夫罗夫突然访华"交底",中国态度为何成为俄乌局势的关键变量?而特朗普对乌军援的致命升级,会否将战火引向莫斯科?
在月初的美俄领导人通话中,普京已经向特朗普发出最后通牒,60天内将对乌东发起新一轮攻势,其实就是夏季总攻,适时俄军将拿回"属于俄罗斯的地区"。
这一情报虽未获美俄官方证实,但从近期俄军的行动来看,这事八九不离十。
德媒获取的俄总参谋部"夏季大决战计划"显示,俄军正以"主动防御"为名,在三个方向同步发力:
其一,俄军在苏梅、波克罗夫斯克和第聂伯罗三线同时发力,撕开乌军防线。
俄军北方集群用"钝刀割肉"的方式,用二十天静默麻痹乌军后突然拿下关键农场,如今距离切断苏梅生命线的皮萨列夫卡据点仅剩2公里。
如果这条公路失守,俄军就能用重炮把乌克兰第四大城市苏梅变成第二个巴赫穆特。
乌军也没有坐以待毙,已经在此处发起反攻,泽连斯基宣称已牵制5万俄军主力,乌军反攻部队正猛攻金德拉蒂夫卡交通枢纽。
乌军通过金德拉蒂夫卡反攻切断俄军后勤线,迫使俄方分散兵力巩固防线。
凤凰卫视消息称,俄军放缓其他区域攻势,实则为集中资源在苏梅打"歼灭战",一旦战役启动,顿巴斯和哈尔科夫的俄军将倾巢增援,俄乌参战总兵力或达130万。
不过话又说回来,乌军目前的确在苏梅牵制住了俄军,但他们为此抽调了白俄罗斯方向的边防部队。要知道,这些部队原本是防备俄军可能从白俄南下的"保险栓",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估计也坚持不了多久。
第聂伯罗方向的俄军进攻势头不减,分两路向新巴甫洛夫卡镇推进:一支距州界仅8公里,另一支正对H-15公路沿线的火花村构成威胁。
两路俄军形成的夹角已将乌军阵地压缩成倒三角突出部,这片开阔地带缺乏天然屏障,乌军若继续固守可能面临"第二个阿夫杰耶夫卡式"围歼。
再来看波克罗夫斯克方向,这里正在重演乌戈列达尔的悲剧。俄中部集群突然放弃正面强攻,转而像螃蟹钳子般从东北部包抄,一举突入罗丁斯科耶市。
这个不起眼的小城实则是波克罗夫斯克的"输血管",连接波克罗夫斯克与后方米尔诺格勒的补给命脉。
目前,俄军装甲分队利用夜间浓雾突袭,已控制城东工业区。若此地陷落,乌军将被迫在"死守孤城"与"仓促西撤"间做出痛苦抉择。
其二,就是搞定外援和武器,韩媒证实朝鲜已向俄交付超1200万发炮弹,相当于俄军去年全年消耗量的40%,同时3万名朝鲜士兵可能参与边防任务以释放俄军主力。俄内部动员同样迅猛:前线炮弹库存达基准线1.2倍,导弹和无人机储备分别超需求1.5倍和2倍,13个整编师约30万人完成集结。
其三,俄外长拉夫罗夫结束访朝后直飞中国,出席上合组织外长会议,表面上是多边外交,实则上这是一次战略层面的"对表"。
中俄之间的对话,早已超越常规外交辞令,涉及能源合作、地区安全,甚至是俄乌冲突的下一步走向。
尽管中方早已明确不会在军事上介入,但俄罗斯需要的就是中方的战略默契,尤其是在特朗普已经明确表示要加码制裁俄罗斯的情况下,俄方必须确保中国的立场。
环球网报道,特朗普宣称将向乌提供"能打击莫斯科的远程导弹",并考虑通过北约中转交付以规避直接责任。这一转变打破了两项禁忌:
第一,武器射程的质变。过去,乌克兰对俄罗斯的远程打击主要依赖无人机,尽管曾有几架飞抵莫斯科甚至克里姆林宫上空,但威慑力有限。一旦乌军手握美制远程导弹,那轰炸莫斯科也就不在话下了。
俄罗斯绝不会坐视本土遭遇战略打击,届时冲突的烈度和范围必然失控。
第二,特朗普试图复制"伊朗模式",通过极限施压迫使对手屈服。但俄罗斯不是伊朗,俄罗斯核武器的威力并不次于美国。
克宫多次警告,若国家生存受到威胁,不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美国若真将导弹送到乌克兰手中,无异于在俄罗斯的红线上疯狂试探。
回头来看,拉夫罗夫访华或许就是为此而来,中方一贯主张和平解决争端,但在西方不断"递刀"的背景下,劝和促谈的空间正被急剧压缩。如果美国执意推动远程武器援乌,俄乌冲突的战火或将进一步蔓延。
接下来重点关注这三点:
一是美国是否真的兑现远程导弹承诺,二是俄罗斯的报复会否突破常规战争范畴,三是中国等第三方能否斡旋出停火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