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家这层关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跟其他亲戚都不一样--没有血缘,没有共同成长的记忆,甚至可能在孩子结婚前压根儿没见过面。偏偏因为儿女拴在一起,没法说"老死不相往来",多少得来往几回,你来我往,免不了操点心。琢磨着,亲家之间到底怎么相处,什么能做,什么最好别做?其实,有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说不定就是大矛盾的起点。别不信,一句话、一点动作,不留神就在心头扎下了刺……今天就来聊聊,去亲家家里做客时,有哪几样东西,最好别带。

先来说第一个,炫耀的心思。这玩意儿啊,真是见多了。想起来我邻居老孙,他在厂子里升了职,工资翻了一倍,刚好女儿结了婚,趁着去亲家吃饭,嘴里没停过。什么"我们家最近又买了个小别墅"、"老孙头你知道不,那个项目我一出手,老板都夸我能干",说得那叫一个神采飞扬。桌上一片和气,亲家也跟着笑;可你要是仔细看,都在硬撑着场面,谁能真高兴?其实,亲家这个关系,说白了,彼此都盼孩子过得好,但听谁天天"炫功",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外头人光鲜亮丽,关起门来还是各家日子。我们中国人,讲究点分寸,好也是好,别过了头,尤其是在亲家的饭桌上。毕竟亲家不是顾客,不是同事,大家凑在一起,是为儿女,这时候贫嘴显摆,容易把人推远。人家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不一定怎么想,说不定哪句话就让亲家觉得"你家真行,我家配不上了",再遇上点小事,矛盾可就深了。
再一个,说说"空手"上门这事儿。小时候妈妈常念叨,去人家家里,手里得提点啥。哪怕一袋苹果、两盒点心,意思到了,比啥都重要。尤其是来亲家,第一次第二次,更得讲点心意。偏偏有的人觉得,亲家都成一家了,这还客气啥?我村里王婶就是这么个人。她女儿嫁到邻村,每回去看女儿、走亲家,从来都是两手空空,连提袋橘子都省了,说是"一家人,见外啥?"但再看她女婿的爸妈,每次来王婶家,拎的东西倒不少:新鲜牛奶,山里的蘑菇……小意思,心意重。刚开始,大家也都不说话。可架不住时间长了,有点小摩擦,"你家怎么总空手来?是不是瞧不上我们?"这种话,表面不说,心根里早有了。最后还不是落到孩子身上,女婿一急,说了句伤人的话--王婶听着,脸一下就垮了。其实,大多数时候礼物不贵重,贵在心里有你;真把"亲家"当自己家,人家也不怪你随意;但这种"随意"要双方都觉得舒服才算,不然,就真是给孩子添堵。

还有第三种,说难听点儿--贪心与算计。有些事,说出来就让人皱眉头。好像每次见面都带着算盘来,盘算该怎么让对方多出点力。有人结亲家不是结亲情,倒像结买卖--孩子准备结婚,彩礼礼金你家出多少?婚后房子谁买?有点啥好事情,立马想要"一起分"。我听说过一个小故事,老张家女儿嫁出去,日子过得还算平稳。哪知她爸妈总爱找借口借钱,说是"临时周转",结果借了好几次,钱到手,就当没这回事。亲家心里自然不舒服,嘴上又不能说太多,怕孩子难做。后来一来二去,两家越来越疏远,连过年都不爱往来了。其实中国家庭里,算计的心思早晚要露馅,不怕亲家缺钱,就怕计较多,贪得无厌。亲家关系是给孩子铺路的,不是给自己攒好处的,别把人情往死里算,最后落一身灰。
说起来,亲家有时候像走钢丝。大家明里都讲"为了孩子",心底里又难免略有"不可说"。见面笑脸,背后各自有算计,谁先破了规矩,谁先过了界,有可能就是矛盾的导火索。我们家当年也是,爸妈第一次去亲家,光琢磨带点啥合适,怕太贵显得张扬,怕太便宜失了礼数,最后挑了盒家乡特产,带点家里自己酿的酒。亲家那边,一开门却捧出自家做的老腊肉,两家不由自主地比着往厨房里跑。其实说白了,双方都怕差了气场,怕客气太多显得生分,怕热情不够伤了和气。后来大家喝了点酒,聊到孩子小时候爱吃什么,才慢慢卸下心防,那时候心里才是真舒服。

有时候想啊,亲家关系本身就是为儿女"搭台"的--台上唱好戏,台下少操心。倘若我们总想着比个高低,争个你多我少,那点亲情,很容易变质。其实人和人之间,能交心就别拧巴着,能包容就别计较得紧。从来没有哪两个家庭本能地想成为亲戚,孩子是纽带,也是门槛。越是这种"非血缘"的关系,越要讲拿捏和体面,不是说装假,而是说,哪怕是"你们家和我们家",也需要彼此留点空间。
当然,有时候,多带一点宽容、少带一点锋芒,其实比带礼物有用多了--可惜,大多数人反而习惯把心思用在最不用的地方。亲家之间,哪怕打心眼里觉得你不赖,也别把话说太满;哪怕觉得自己做得周到,不妨多问问对方还缺什么。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亲家这个身份,是靠时间揉出来的,不是靠孩子的婚姻绑出来的。

到头来,很多家庭的小冲突,最后都归结于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三样东西不带,三分和气才能常在。人这一辈子,可不就是在关系里磕磕盼盼吗?或许哪天,咱们都老了,不做亲家了,也还能坐下来说一句:"当年咱们,也真是费了不少劲。"至于到底该怎么做,才算敬重、才算体面、才算亲近,说不定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谁又能说,咱们这样活着,是不是比精打细算好得多?日子要细嚼慢咽,关系也得慢慢浇水,亲家往来,留点分寸,总归没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