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这个词,在很多人心中都带着点"原罪"。
一提起它,似乎就和"高血脂""肥胖""不健康"划上了等号。相比之下,植物油,尤其是"菜籽油""橄榄油",则被贴满了"健康""轻脂"的标签。
可最近,一则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成果,彻底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吃猪油的人,某些健康指标竟然比吃菜籽油的人高出10倍以上?!
这是怎么回事?猪油难道真的"翻身"了?这中间有没有什么误解?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事儿讲清楚。
一、猪油到底是不是"健康杀手"?
很多人一听"猪油",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锅滚烫的红烧肉,油花四溅的锅气,紧接着是"胆固醇飙升""心梗风险翻倍"的恐惧。
但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件事:
脂肪≠敌人,吃油也不等于不健康。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脂肪应占总能量的25%~30%。其中,动物脂肪可以适量摄入,不是必须"谈油色变"。
猪油的主要成分是饱和脂肪酸(约40%)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约45%),还有一部分多不饱和脂肪酸。
相比之下,菜籽油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但也有其短板,后文会详细说。
所以,说猪油"天然不健康",其实是个偏见。
二、重磅研究来了!猪油的"翻身仗",是怎么打的?
2024年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与代谢研究中心发布了一项横断面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样本量超过1.5万人。
研究对比了以猪油为主要食用油和以菜籽油为主要食用油的人群,结果发现:
以猪油为主的人群,在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敏感性、血脂水平等多个指标上,表现得更好。
尤其在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上,前者平均值比后者高出近10倍!
这意味着什么呢?
简单说,就是吃猪油的人,更不容易得糖尿病、脂肪肝,胰岛工作效率更高。
三、为什么吃猪油反而"更健康"?3个原因不能忽视
这听上去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但从营养代谢的角度看,其实并不难理解。
1. 饱和脂肪酸并非全是坏人
过去我们总听说"饱和脂肪酸会升高胆固醇,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营养研究(CHNS)早在2020年就指出:
适量摄入饱和脂肪酸,并不会直接导致血脂异常或心血管事件。
猪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比植物油更稳定,不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和氧化产物,这其实对心血管更友好。
2. 猪油更适合中式烹饪
我们平时做菜,尤其是中餐,讲究一个"爆炒""高温快火"。
植物油在高温下容易被氧化,特别是像菜籽油这类含多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油种。
猪油的"烟点"高,不易变质,在炒菜时更稳定,不容易产生致癌物质。
3. 猪油含有天然抗氧化物质
研究发现,猪油中含有维生素D、胆固醇酯等天然脂溶性营养素。
这些成分对免疫系统、骨骼健康、激素合成等都很重要,是植物油中少有的。
更关键的是,新鲜猪油中还含有微量的共轭亚油酸(CLA),这是一种天然抗氧化物,被证实具有抗炎、抗癌潜力。
四、再看菜籽油:它真的那么健康吗?
菜籽油一直被视为"好油",确实,它富含α-亚麻酸(Omega-3),对心脑血管有益。
但问题也不少:
1. α-亚麻酸不稳定,易氧化
一旦高温烹饪,α-亚麻酸极易被破坏,还可能生成自由基,对健康反而有害。
2. 工业加工过程中可能含有芥酸
虽然现在的"双低"菜籽油芥酸含量很低,但部分低品质产品仍存在问题。
动物实验显示,高剂量芥酸可能对心肌有毒性。
五、猪油怎么吃更健康?避开4个误区!
猪油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吃法也很关键,以下4个错误用法千万别犯。
1. 不要天天吃
虽然猪油有益,但每天都吃、顿顿离不了,还是会增加总脂肪摄入,容易导致肥胖。
建议一周吃2-3次,每次控制在5-10克左右即可。
2. 不要和高胆固醇饮食叠加
如果本身就爱吃动物内脏、蛋黄、肥肉,再加上猪油,那就容易让低密度胆固醇(LDL)飙升。
搭配上要注意,清淡饮食+适量猪油才是正解。
3. 不要反复加热使用
猪油虽稳定,但反复加热也会氧化,产生丙烯醛等有害物质。
建议一次炒菜一次用,不重复使用。
4. 不要迷信"越白越纯"
市面上一些"雪白猪油",可能添加了漂白剂或工业脱色剂。
真正健康的猪油,应该是乳白略黄、略有猪肉香味的状态。
六、结语:猪油不是"毒药",也不是"神药"
猪油的确被误解太久了。
它不是健康杀手,也不是什么长寿"神油"。它不过是一种传统而稳定的脂肪来源,在合理搭配、科学使用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成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关键不是你吃了什么油,而是你怎么吃,吃多少,跟什么搭配。
别轻信"猪油逆天""植物油无敌"的极端说法。真正的健康,从来是平衡、适量、多样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