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为啥进不了北约?乌克兰如何做才能换取北约安全承诺?(2)

2025-08-18 14:42  头条

真正值得细讲的,是阿拉斯加"普特会"后抛出的谈判框架:

美方特使公开称,俄方同意由美国与欧洲国家为乌克兰提供"类似第五条"的集体防御式安全保证,作为未来和平安排的一部分。这被视作绕过"战时入约"红线的一种变通:不把北约整体直接拉上战场,但在政治效果上尽量靠近第五条的威慑。细节未定,但这是俄方表态上的一次"松动"。

接下来,欧洲多国领导人将与泽连斯基一起在华盛顿与美方会谈,讨论这把"类第五条钥匙"到底怎么用:触发条件怎么写?谁来判定"受袭"?军事与经济回应的级别如何梯度化?是"愿者联盟"还是条约化安排?这一步,决定了承诺是"硬担保"还是"软口号"。

我对这个"替代方案"的三点判断:

一是威慑靠"可预期的触发器"。如果触发条件模糊(比如"严重升级""实质性攻击"之类的弹性措辞),承诺就会在第一时间失去威慑力;相反,若把"受袭即响应"的程序、时限、可用手段写清楚,才可能接近第五条的实际效果。

二是执行靠"谁来拍板"。北约第五条下的集体行动仍需各国各自决定"认为必要的行动"。"类第五条"若由美欧多国共同担保,必须解决授权链条问题:国会/议会授权如何预置?常规军援与制裁的自动触发如何设计?否则关键节点还要"各回各国走程序",行动会被慢下来的政治摩擦消耗。

三是政治风险在"边界与承认"。任何框架都要避免被解读为对既成占领的事实承认;否则乌克兰难以接受,欧洲政治上也站不住。换句话说,"类第五条"要与"战后边界谈判机制"绑定,而不是用安全承诺去换对争议领土的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