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张家栋 编辑/高莘)
据《日经中文网》9月1日报道,丰田、松下等日本企业,正期望在美国的自动驾驶市场卷土重来。
报道称,当前日本企业在AI(人工智能)和软件开发方面落后于中国,但受到当前特朗普发起贸易战的影响,美国对于中国相关技术和企业的排斥与封锁,令美国走向"内向化",这为日本企业提供在美寻求合作的机会。
8月28日,美国南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举行第31届智能交通系统世界大会(ITS World Congress 2025),在该展会上,由于中国企业的大量缺席,日本企业在自动驾驶领域显得更加活跃。
如丰田、本田、DENSO(电装)、松下、AISIN(爱信)、FORUM8等规模较大的日系企业均各自设有独立展台。
其中, 丰田介绍了将在今年内上市的SUV--RAV4上搭载的自主开发的软件平台"Arene",该技术可通过软件控制车辆行驶相关的安全功能和性能,该平台内包含AI智能体、V2X等AI、物联通讯等相关技术。
丰田在ITS上展出的RAV4 文中图片均来自日经新闻
除软件开发外,丰田还强调自2025年来在美国增加的企业合作。包括今年1月宣布从英伟达采购适合自动驾驶开发的最新半导体;4月,丰田宣布在自动驾驶领域与美国Alphabet旗下的Waymo就合作达成基本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用于打车服务的车辆平台,在Waymo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中引进丰田的车辆。
外媒称, 丰田以前一直倾向于自己开发自动驾驶技术,但其自动驾驶负责人鲤渊健在近日表示,"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广泛,(丰田)无法全部实现自主开发,还将利用其他企业的技术。"
业内认为,推动丰田转变思路的是AI技术的进步,今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与多个州政府均放宽对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的管控限制,这种转变为在美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基础。丰田认为,这将令美国企业拥有更丰富的行驶数据用于技术开发。
与此同时,日本零部件供应商也开始转变态度。日系供应商以往与车企的高度绑定关系,导致其在研发标准与规格上均集中于满足车企的技术要求,但由于丰田等车企在AI、软件、自动驾驶等领域的落后,其供应商也已经远远滞后于各国的监管环境。
ITS松下展区
在本届展会上,以松下为首的日本供应商企业,正迈出新的合作步伐。例如,2023年便与美国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合作的松下汽车系统,目前已经实现了从过去在整车或车载硬件的基础上开发软件,转换至在云平台上进行软件开发,从而提升研发效率。
综合来看,不少日本公司也在展示V2X(vehicle to everything车用无线通信技术)相关的内容,例如Hitachi的V2X的中间件平台;介绍了日本一些智慧高速公路的实施,为了为未来的自动驾驶等提供支持;Fujitsu涉及到了AI Agent、DATAÍAI,DIGITAL TWIN等关键技术;三菱的V2X;KAAI的AI;NEC使用光纤做道路状况检测等。
从软件定义汽车到单车智能驾驶再到车路协同的基础通讯技术,日系企业在本届展会上的活跃,展现了其希望在美国自动驾驶市场全面增长的环境下,实现自我救赎的愿景。
高盛预测近5年北美市场自动驾驶规模增幅
根据美国高盛研究公司(Goldman Sachs Research)预测,北美自动驾驶市场到2030年将增至2025年的20倍,达到约73亿美元。8%的网约车市场将采用自动驾驶汽车。
而且,由于自动驾驶等技术对于用户数据、环境数据的高度依赖,国家之间数据限制的加强也在影响各国技术的发展速度。鲤渊健表示,在数据管制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不把数据从区域带出去,在数据集中的区域进行开发将成为基本"。
外媒称,日本的汽车产业在发动机等车辆技术方面拥有优势,但在软件方面却大幅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数据,与车辆方面的数据融合难以推进,这也是日系企业在本次展会上大量推出V2X相关技术的原因。
从市场来看,中国作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已经是全球汽车相关企业在智能化技术上的最佳试炼场,但由于技术落后,日系企业在中国市场大多选择直接与中国供应商合作的形式来绕过激烈竞争。
相较之下,从今年开始才全面放开自动驾驶监管限制的美国市场,则更有助于日系企业在相关技术上展开技术追逐。
Waymo在美国测试的自动驾驶汽车
但日本企业在美国的拓展也面临诸多难题:目前,在AI开发竞争主导的美国自动驾驶市场,Waymo、特斯拉、通用的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等美国本土企业均在大规模进行技术竞赛与市占率抢占,日本企业技术能否快速融入美国市场环境,并得到企业的接纳将成为首个难题。
其次,特朗普的贸易战也成为日本企业在美发展自动驾驶时的隐患。尽管目前美国尚未对日本企业提出数据管制问题,但未来如果日本企业在美开启自动驾驶研发并获取相关数据后,美国还能否继续保持对日系企业的开放态度,同样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