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美国财政部就发现,伊朗通过第三国买到了乌克兰生产的俄制S-400导弹零件,立马把乌克兰列入了制裁名单。
还有沙特方面指责,胡塞武装获得的"风暴阴影"巡航导弹,疑似产自乌克兰。
这要是真的,泽连斯基可就玩火自焚了。
更大的问题是,乌克兰这波出口战略,本质上是"火中取栗"。
一方面,美国和北约明显不开心。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已经公开喊话,要求盟国"谨慎对待乌克兰军火"。
德国甚至明确拒绝采购,理由是"没有统一认证标准"。
另一方面,乌克兰的军工技术还远未成熟。
关键零部件还是得靠西方进口,比如无人机的芯片和发动机。
只要供应链一断,乌克兰的军工厂就会变成"空壳工厂"。
这让乌克兰在军火市场上,成了一个"半成品玩家"。
更别提,中国的"彩虹"、土耳其的"旗手"早已称霸中低端市场。
乌克兰的产品,既没价格优势,也没技术壁垒。想分一杯羹,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