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势力壮大,引起更始帝的不安。刘玄派人封刘秀为萧王,命令他罢兵回长安。但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绝了。
从此,刘秀与更始帝分道扬镳。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鄗城称帝,随后占领洛阳并建都,这就是历史上的东汉政权,又称后汉。
金殿之上,刘秀面临一个难题:后位该给谁?
阴丽华是结发之妻,在乱世中默默支持他;郭圣通则带来十万雄兵,助他奠定基业。
刘秀心里属意阴丽华,但郭圣通已生下长子刘彊,背后还有庞大的河北势力。
关键时刻,阴丽华展现出智慧和胸襟,她深知自己在建国过程中没什么功劳,若立自己为后,难以服众,于是坚决辞让:"郭贵人对社稷有大功,又有皇嗣,应当正位中宫。"
刘秀忍痛立郭圣通为后。
阴丽华甘居"贵人"之位,却更得刘秀敬重,刘秀出征时常带她在身边。
当朝堂与爱情交织,一切都变得复杂。刘秀真心喜欢阴丽华,也不能怠慢郭圣通,于是两人比着生孩子,郭圣通生了五个儿子,阴丽华也生了五个儿子,这边生一个,那边很快也生一个。
儿子多了,自然会有夺嫡的事。当初阴丽华辞让皇后是因为没儿子,现在她也有儿子了,而刘秀心里一直偏向阴丽华,郭圣通怎么能安心呢?
和沉得住气的阴丽华相比,年轻的郭圣通心理素质就差多了。长期的猜疑和隐忍后,她终于爆发了。
忍无可忍的刘秀最终废了郭圣通,改立阴丽华为后。
不过结局还算不错:郭圣通没被打进冷宫,而是被尊为"中山王太后"。家族也没被清算,反而尽享尊荣。废太子刘疆也得到善封,贤名远播。
15年后,这场关于刘秀的 "争夺战",以阴丽华的全胜告终。但其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真正赢的只有刘秀。
史书记载,阴丽华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曾梦见"父亲和母亲(阴丽华)在陵畔漫步,恩爱如初"。
不得不说,刘秀是个好丈夫,从世俗角度看,他善待了阴丽华和郭圣通。但对她们来说,他可能不是个好爱人。
当然,光有好老婆而没本事也不行。
刘秀是有大本事的人。论带兵打仗,他从没输过,比刘邦强多了。
部将的战略战术报上来,刘秀马上能发现问题并给出建议,听他的建议就能打胜仗,不听就会败。
比如吴汉不听他的建议,输给了蜀军;盖延不听,错失战机,造成兰陵之围。
可要知道,他麾下的 "云台二十八将" 都是一时英雄,但却没谁能夺其光芒。
诸葛武侯曾评价:"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 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 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
意思是刘秀的手下都是能人,只是刘秀太厉害了,他们的功劳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刘秀的"开挂人生"不止于情场和战场。他坐定江山后,对开国功臣的安置更显帝王智慧--既不像刘邦那样杀功臣,也不像后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而是"退功臣而进文吏"。
所有开国元勋,除了邓禹、李通、贾复等少数通晓文化的可以参政,其余都给予高官厚禄,退出权力中枢,回家养老,共有三百多人得到封赏,包括"云台二十八将"。
在治理国家方面,刘秀以无为宽容为主,同时对专权横行、结党营私的贪官污吏绝不留情,开创了东汉的清明时代,社会安宁祥和。
明末大儒王夫之称赞刘秀 "三代(夏商周)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说他是众多帝王中的冠军,超过了所有帝王!
刘秀以柔道治国,当时风化最美、儒学最盛。他的一生传奇,好似有天助,昆阳陨星、河北逢源、两美兼得……
但拨开运气的面纱,其内核始终是堂堂王道,德被四方。
天下哪有天生的 "锦鲤"?刘秀一生践行的,不过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八字真言。
在仁心与智慧浇灌的土壤上,命运的奇迹之花终会绚烂绽放--这才是光武大帝留给我们最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