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早醒来,您摸着暖气片是不是感觉没那么烫手了?推开窗,那股子钻进骨头的凉风是不是让人直打哆嗦?没错,农历九月十八立冬节气这就到了!这可不是简单的节气更替,这是天地发出的"换季通知书"--从今天起,咱们得把夏天那套生活习惯统统收进衣柜底层了。
您留意过没有?立冬前后的阳光都透着不一样的脾气。夏天的太阳像个火辣辣的小伙子,照在身上热辣辣的;立冬后的日头却像位慈祥的老者,看着明亮,落在皮肤上却只剩温柔的暖意。地里的土坷垃开始变硬,清晨的草叶挂上了银霜,连麻雀啄食的动作都带着几分匆忙--万物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迎接冬天。

明日立冬,再忙也要记住这老祖宗传下的"四不"秘诀:1不去,2不沾,3不做,4要吃! 这不是什么老古董的规矩,而是咱老百姓千百年来总结的"过冬智慧宝典"。
1不去:不去危险的水域
在北方,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出现薄薄的冰了,而此时也要提醒大家,不要去水边,一来是怕引发溺水事件,二来也是害怕寒气入体。古人认为,冬季水汽属"阴寒"之气,此时去河边、湖边等危险水域,易沾染寒气,甚至引发不测。

现在的冰面,因为天气的原因,其实冰冻的也不牢固,我们经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需要很长的时间,它才会变得更加的牢固。
2不沾:不沾室外的凉水

"立冬一日,水凉三分",来到立冬节气正是洗洗涮涮的活比较多的时候,很多人忙着洗涮越冬衣被,以及清洗秋菜准备腌渍。
立冬来临以后,就不能再沾室外的凉水了,因为这个时节水温已经变得很低,而立冬白天温度还比较高,沾凉水很容易让身体被寒湿之气侵扰到。
3不做:晚上晚睡的事不做
来到立冬节气,随着气温的逐渐走低 这个时候正是保证睡眠和还好休养的时节,而这个时候就能晚上过晚的入睡,因为入冬后熬夜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
进入立冬节气后,可以把睡眠时间逐渐调整为早睡晚起,而且这个时节时节睡前记得烫烫脚,帮助身体祛除寒气,也有助于睡眠。
4要吃:
立冬的饮食习俗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的"四要吃"各有特色,但都围绕着"补冬"这一主题展开。
北方地区立冬必吃饺子,这一习俗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而其制作过程中"捏合"的动作,则象征"防止寒气入侵"。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顿肉馅饺子不仅能补充能量,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饺子已成为立冬的标志性食物,家家户户围坐包饺子的场景,也成为冬日里温暖的记忆。

南方地区则偏爱羊肉。羊肉性温,具有补肾壮阳、驱寒暖胃的功效,是冬季进补的佳品。苏州、上海一带的"藏书羊肉"、四川的"简阳羊肉汤"、北京的"涮羊肉",都是立冬时节的地道美味。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下肚,寒意顿消,浑身舒畅。
萝卜被称为"小人参",是立冬时节的明星蔬菜。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萝卜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能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北方的萝卜炖羊肉、南方的萝卜糕,都是既美味又养生的立冬佳肴。
江南地区还有立冬吃糯米饭的习俗。糯米性温,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苏州人喜欢用红豆、桂花煮糯米饭,寓意"红红火火";浙江一些地区则加入红枣、莲子,象征"早生贵子"。一碗香甜软糯的米饭,既满足了味蕾,又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