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认为,新的技术和突破将在三方面实现:
--以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的认知探索极端天气强度变化的新规律、新常态和新事实,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进一步完善综合观测系统,组建多维监测立体网络,精心打造地球系统数值预报预测模式这一"国之重器"。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预报预测及数值模式中的应用研究,努力构造智能感知、智能预报、智能服务新业态,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大模型、临近预报系统"风雷"大模型、全球次季节-季节预测系统"风顺"大模型三驾马车有序和有效的高质量发展。
周兵表示,人类需要采取紧急行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一切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都是气候行动。基于气候变化已经发生,短期内已无法避免,人们不得不增强自身的各种能力去应对,从而降低气候变化对生命、财产以及健康带来的各种损失和影响。减缓并阻止气候变化的发生,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我国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科学应对着重聚焦四个方面:
--将防范气候变化风险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充分重视未来气候变化下极端事件灾害风险对国家安全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的严重影响,将防范气候安全风险作为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建立气候安全早期预警体系。加大对气候系统基础监测布局的投入,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区、复合型灾害易发区以及对自然灾害高度敏感的重点区域加密建设气象、水文等灾害观测网,着力建设天地空一体化、面向多行业多领域的气候安全早期预警系统,提升国家"三区四带"等生态脆弱区、重大工程和低碳能源资源集中区的灾害预警与应对能力。
--加强气候变化风险防范科学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对极端灾害发生规律、致灾机理的基础研究,强化气候变化对脆弱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影响评估,发展面向重点领域的灾害风险应对技术,将气候风险识别、评估区划及防范应对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和相关发展规划,加快气候变化敏感区经济、产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升城市、乡村基础设施灾害设防水平,切实提高应对极端灾害的科学认知和综合风险管理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科学传播力度,提高公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发布和传播手段,健全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机制,提高应急处置和灾害防御的时效,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开展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的科学普及,提升公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防御能力,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候风险防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