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斧”援乌最后48小时,俄罗斯警告特朗普,还顺便给中国提了个醒?(2)

2025-10-17 17:21  郑州广播电视报

更值得关注的是,梅德韦杰夫这套 "创造性战略模糊" 的应对策略,其实给中国应对亚太安全局势提了个醒。当前美国正把在乌克兰的 "代理人战术" 复制到亚太,武装日本、菲律宾就是最明显的动作。日本去年已和美国签署协议,购入 400 枚 "战斧" 导弹,还计划在 2027 年前改装 8 艘 "宙斯盾" 驱逐舰,目前 "金刚" 级驱逐舰 "鸟海" 号已经赴美进行改装培训,这些导弹部署后能直接覆盖中国沿海关键目标;菲律宾则允许美国在其境内部署 "堤丰" 中导系统,这套系统的核心武器正是 "战斧",菲士兵甚至已经开始接受操作培训。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完全可以借鉴俄罗斯的思路:对于日本方向的 "战斧" 威胁,明确表态无法区分发射者是日本自卫队还是驻日美军,也无法确认弹头是否为核型号,任何来自日本方向的 "战斧" 攻击,都将被视为潜在核威胁并触发最严厉反击,这并不违反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要知道日本社会对军事扩张的反对声浪正在高涨,政府若执意引进 "战斧" 引发核风险,民众未必会买账。而针对菲律宾的 "堤丰" 系统,也可以强调这套由美军控制的武器部署在菲领土,一旦发射中方无法区分责任方,只能按最坏情形回应,让菲律宾民众看清允许美军部署进攻性武器,其实是把自己变成了 "核人质"。

这种 "战略模糊" 的妙处在于,不需要实际部署新武器,仅通过清晰的立场表达就能增加对手的误判成本。美国在亚太搞 "印太战略",本意是通过盟友前沿部署制造 "战略清晰" 的威慑,可一旦中国把每次部署都与核风险挂钩,美方及其盟友就必须权衡:是继续挑衅,还是主动后撤以自证 "无害"?毕竟大国冲突往往始于误判,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已经把这种误判风险摆到了台面上,而这或许也是对全球和平的一次提醒 -- 在核大国博弈中,任何一款武器的轻率部署,都可能成为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