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已超过HIV成为全球首要健康威胁之一。在亚太地区,死于肝炎的人数每年达100万,比死于HIV/AIDS的人数高出三倍,占全球肝炎死亡人数的63%。"今年6月,全球消除肝炎联盟(Coalition for Global Hepatitis Elimination)负责人John Ward博士面对来自亚洲各国的专业医生和媒体记者,介绍了肝炎在全球对人们健康的严重影响。
,时长02:50
肝炎病毒感染最大的危险在于,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人体内,不出现症状,而一旦病情发展,有一部分患者就会很快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使得救治变得艰难、死亡率增高。
专业界早已达成共识:通过筛查发现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并及时治疗,是降低肝癌发生和相关死亡的最好方法。
John Ward博士在越南举办的"罗氏感染性疾病国际研讨会"上,呼吁公众重视肝炎病毒的检测,以避免肝炎长期感染而引发的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如果人们能够尽早接受检测和治疗,我们可以避免许多肝炎引起的死亡。所以,我建议每个人一生中应至少进行一次肝炎病毒检测。"
John Ward博士(左二)在越南举办的"罗氏感染性疾病国际研讨会"上,呼吁公众重视肝炎病毒的检测。
亚洲是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区。据估算,中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7000多万人,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1000多万人。由于没有明显症状,绝大多数慢性肝炎感染者并不知道病毒在自己的体内长期存在。
与此同时,中国肝癌年新增达41万,新发病例数占全球45.3%。我国83.77%的原发性肝细胞癌都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细胞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5-37倍。
乙型肝炎是全球疾病负担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多年来,政府和医学界倡导肝炎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主动筛查并积极接受正规治疗,在中国老龄化进一步加深的大背景下,主动筛查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医学专家认为,没有主动筛查的潜在感染者,可能是还没有意识到感染肝炎病毒的危害有多严重,如果大家更多地掌握科学客观的信息,相信会有更多人选择"防范于未然"。
沉默的"怪兽"
肝炎--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生活中常常会听说甲肝、乙肝、丙肝等等名字,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更是给一代上海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真正要说对肝炎有多少了解,我们又觉得很陌生。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这一天是乙肝病毒发现者、已故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布隆伯格的诞辰日。设置"世界肝炎日"是为了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肝炎并提高肝炎预防意识。
今年"世界肝炎日"前夕,《新民周刊》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临床病毒研究室主任张欣欣教授。张欣欣介绍,常见的肝炎包括5种类型,即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国际通用的分类称为ABCDE型。
甲肝和戊肝通过粪便和肠道传播,急性发病,经过治疗后可以痊愈,因此大家对这两种肝炎的关注相对较少。
丁肝更加特殊。1977年意大利学者Rizzetto用免疫荧光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细胞核内发现一种新的病毒抗原,它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增殖,因此只有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才会感染丁肝。
中国是肝炎大国,实际上指的是中国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者基数庞大,特别是乙肝病毒感染率很高。乙肝和丙肝病毒的狡黠之处在于,病毒可以长期沉默地存在于感染者的肝脏中,并不引起明显的症状,让人忽略它潜在的危险性。
"我们为什么特别重视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因为这两种病毒感染会慢性化。"张欣欣教授告诉记者,所谓慢性化,意思是病毒长期存在于人体内。如果婴儿期感染乙肝病毒,95%会慢性化;如果成年人感染病毒,5%会变成慢性感染。
感染乙肝病毒后,大约只有20%-25%的感染者会出现急性症状,更多的人感染后并没有症状。在很长的时间内这些感染者并没有任何不适,但感染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概率要远远高于没有感染肝炎病毒的人。
肝癌是中国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的癌种。数据显示,中国各年龄层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低于20%。
在最新的癌症发病率排行榜上,肝癌位列中国男性癌症发病率第三位,肝癌在男性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除了遗传特征上的区别之外,男性因为酗酒等生活方式问题造成脂肪肝的情况比较普遍,而肝炎病毒感染叠加脂肪肝,双重打击之下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