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最严重打击,胡塞武装总参谋长在以军空袭中身亡

2025-10-17 20:51  头条

胡塞武装突然宣布噩耗,军方"一把手"被炸死,为什么偏偏挑加沙停火期间?以色列到底想干什么?

10月16日,中东两条消息连着爆出来,刚歇口气的局势又紧绷了。一条是胡塞武装发声明,总参谋长穆罕默德·加马里没了,在"以美联合"空袭里死的,连13岁的儿子和随行人员也一起没了。

另一条消息是几小时后,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就证实,加马里是死于以军8月28日的空袭。

10月13日,特朗普等人才在埃及就加沙停火协议作担保,到现在协议生效满打满算就几天时间,以军甚至都开始按协议往商定界线撤了。

结果胡塞武装那边忽然传来噩耗,以色列又十分迅速的认下"斩首"功劳,这到底有何深意?

据说,当时以军炸了萨那的胡塞政府办公楼,胡塞的回应是行政负责人艾哈迈德·拉哈维等高官死了,对加马里的情况半个字没提。

以色列国防军第二天发的声明也含糊,只说"打死数名军政高层,具体战果有待确认",没把话说透。

这里就有意思了,加马里可不是普通角色,从2016年就管着胡塞的军事,红海袭船、无人机打以色列本土,基本都是他在指挥。

按以色列以往的脾气,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早该高调宣传了,怎么会藏着掖着?

原因之一,可能是那时候胡塞刚因为拉哈维之死放话要报复,美英联军还在断断续续炸荷台达的胡塞目标,要是这时候再爆出"总参谋长也没了",胡塞内部军心大概率会乱,但反过来,也会逼得胡塞拼了命反扑。

以色列显然不想在那时候跟胡塞彻底撕破脸,所以才故意留了"战果待确认"的口子,这其实是在为后面铺路。

更关键的是以色列选在停火期官宣的时机。

停火协议生效后,局势悄悄变了,加沙北部的民众开始往回搬,国际社会都盯着"停火能不能续上"。

还有红海航运,之前胡塞袭船近200艘,运价涨得船公司都扛不住,10月中旬已经有船公司开始琢磨"要不要重启红海航线"。

这时候以色列跳出来说"两个月前就炸了胡塞参谋长",巧合得太刻意。

这步棋至少藏着三层算计。

第一层,打心理战。停火期间胡塞已经停了对以袭击,还想借着这股劲装"和平推动者"。

以色列这时候把加马里的死讯抛出来,等于直接戳破胡塞的"底气",连军事核心都没了,还谈什么"反击"?

而且胡塞新任命的继任者优素福·马丹尼,虽说被美国列了"恐怖分子",但比起管了9年军事的加马里,全局指挥经验差得远,以色列这是故意放大胡塞的"指挥断层"。

再看第二层,给航运市场吃"定心丸"。

查了下红海航线的资料,平时要扛全球12%的贸易量,之前胡塞一搞袭船,不少船公司只能绕走好望角,成本平白多了三成。

现在船公司正犹豫"要不要复航",以色列官宣"胡塞的核心指挥官早没了",其实是在暗示"红海安全风险降了",想让船公司赶紧复航。

毕竟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经济施压,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航运受阻的连锁反应。

还有第三层算计,敲山震虎。

加马里跟伊朗革命卫队的关系一直近,胡塞能搞出那么多远程打击,背后少不了伊朗的支持。以色列这时候亮战果,不只是给胡塞看,更是给伊朗、黎巴嫩真主党这些"伊朗系阵营"看。就算加沙停火了,该清算的还是要清算,别觉得能喘口气。

有意思的是,胡塞这边也在打信息战。

他们为什么8月不公布加马里遇袭身亡的消息,非要等到现在?

说实话,大概率是担心士兵的士气扛不住。

现在不一样了,停火期间大家都盼和平,这时候说"加马里死于以美联合空袭",既能把自己装成"停火下的受害者",还能把以色列往"破坏和平"的标签上推。

可是以色列显然更会抓舆论节奏。

胡塞刚发声明,卡茨就马上认领,既没让"以美联合"的说法发酵,还把自己塑成"反恐有功"的形象。

更妙的是,他特意强调加马里是"8月空袭后伤重不治",等于撇清了"停火期主动开火"的嫌疑,既没违反停火协议,又秀了肌肉,两头都占了。

这么一捋就清楚了,以色列根本不是"没忍住",而是把"斩首行动"拆成了"8月动手+10月官宣"两步,每一步都算准了局势。

加沙停火带来的和平氛围,反而成了它放大战果的最佳背景板,既打垮了对手的士气,又稳住了外界的预期,还震慑了潜在的威胁。

现在胡塞已经让马丹尼接了班,还放话"要让以色列等黑暗日子",以色列虽说撤了部分加沙兵力,却还攥着加沙53%的地区。

回头看这整个过程,最值得琢磨的不是谁赢谁输,而是中东的和平从来都不是"停火协议"能定下来的,这里的每一次看似偶然的动作背后,都藏着算到骨子里的利益博弈,而这种博弈,恐怕还得持续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