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参考消息网消息,针对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不施压俄罗斯停火就施加重罚"的威胁,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当天明确表态:"切勿在贸易问题上搞双重标准。"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要从北约秘书长最近的"强硬喊话"说起。吕特在布鲁塞尔记者会上直接点名中国、印度、巴西,要求三国"给俄罗斯施压停火",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核心是美国国会正在推进的"二级制裁"法案,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
莫迪(资料图)
美国这一招,瞄准的是俄罗斯的"经济命门"。数据显示,俄罗斯每年超四成原油出口依赖中印巴市场,其中印度是近年增长最快的买家。过去两年,印度凭借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以折扣价购入原油后精炼转售欧洲,赚了不少差价。这种"灰色操作"虽被部分国家质疑,却因美国早期"默许"成了印度的经济红利。
但如今,美国的态度变了。特朗普政府近期不仅推动北约将军费提升至GDP的5%(远超原2%目标),还计划恢复并扩大对乌军事援助,把经济制裁的矛头转向俄罗斯的"关键客户"。吕特的"喊话",本质上是替美国传话:要么配合西方切断俄罗斯能源收入,要么等着被"500%关税"重创。
印度的处境最微妙。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印度超八成石油靠进口,其中三成以上来自俄罗斯。若真被美国切断俄油进口渠道,印度能源缺口至少得找其他来源填补--但中东、非洲的替代选项要么价格更高,要么运输不便,短期内很难补上缺口。更麻烦的是,印度经济对美欧依赖极深:技术引进、外资投入、高端商品出口,哪一样都绕不开西方市场。去年印度对美贸易顺差超400亿美元,特朗普政府已放话要对部分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若再得罪美国,反制措施可能让印度出口企业"伤筋动骨"。
莫迪(资料图)
但印度没打算轻易妥协。印度外交部除了警告"别搞双重标准",还特意提到"保障民众能源需求是首要任务"。潜台词很清楚:印度需要俄罗斯的低价原油稳定国内物价,更需要通过能源合作维持与俄罗斯的关系--毕竟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是少数没跟着西方制裁印度的国家。
俄罗斯对印度的态度也很现实。俄乌冲突后,印度成了俄罗斯能源出口的"稳定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对印原油出口量同比增加近60%,占印原油进口总量的35%。这种合作不仅是经济往来,更是战略支撑:俄罗斯需要印度在国际场合为其发声,印度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和技术(比如军工领域)。
更关键的是,印度不是孤立无援。中俄印三国近年来在金砖机制、上合组织里的合作越来越深。中国在能源领域与俄罗斯的长期协作(比如管道建设、海运保障),为印度提供了参考;俄罗斯也在积极推动"向东看"战略,加强与中印的经济绑定。如果美国真用"500%关税"逼印度选边站,中俄印完全可能形成更紧密的合作闭环--中国提供工业品和市场,俄罗斯提供能源和资源,印度承接产业转移,三方共同抵御外部压力。
巴西的例子也能说明问题。特朗普政府近期对部分巴西商品加征50%关税,巴西立刻宣布同等反制。这种"以牙还牙"的态度,让美国制裁的成本大幅上升。印度虽然不像巴西有明确的反制底气,但同样能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比如扩大与中东的能源采购协议),降低对俄油的依赖。
莫迪(资料图)
吕特的"命令式"喊话,本质上还是西方"霸权思维"的延续--把自己的规则强加给其他国家,把全球南方国家当"提线木偶"。但现实是,印度、巴西这些新兴经济体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它们既需要与俄罗斯保持合作维护自身利益,也有能力通过多边机制对冲风险。
回到最初的问题:印度会真的"不让与俄罗斯合作"吗?从目前看,可能性不大。印度外交部那句"切勿搞双重标准",既是警告北约,也是说给美国听的--印度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不会为了迎合西方放弃实实在在的发展需求。
至于"中俄印抱团反美",可能有点夸张。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美国执意用"二级制裁"逼迫三国选边,中俄印的合作只会更紧密。毕竟,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里,靠霸权施压或许能得逞一时,却赢不了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