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集团爆雷!创始人潜逃

2025-11-17 10:24  头条

你想赚它的钱,结果她盯上了你的养老金。

注册资本32亿、连续五年AA+信用评级的"大公司",没想到竟是一个赤裸裸的大骗子,金恪集团非法集资案的真相,远比比寒冬更刺骨。

那么,这骗局到底藏着多少猫腻?

温柔陷阱

金恪的骗局,最狠的地方不是高回报诱惑,而是把"情感牌"打到底。

2014年6月,这家公司在上海陆家嘴注册,一上来就喊出"32亿注册资本"的口号,法定代表人任松顶着"明星企业家"的光环到处站台,不明真相的人一看,这实力绝对靠谱。

2016年收购"艳阳度假"后,金恪把目标锁定在老年人身上。

他们推出的"会员制"听起来像天上掉馅饼,10万押金就能入会,投资客房租赁合同年回报率高达10%,不仅能拿利息,还能免费住度假村、旅游,积分甚至能换奢侈品。

更贴心的是,每个老人都配了专属"客户管家"。

这些管家每周都来陪老人聊天,帮他缴水电费,冬至还送手工汤圆,简直胜似亲人。

而这种操作也引得很多老人一股脑的投资,不少人将自己的养老钱全部填了进去。

为了让骗局更逼真,金恪还搞了"实体秀",他们组织老人参观"样板度假村",看着临海的洋房、精致的餐厅,老人们都觉得"这公司有实体,跑不了"。

可谁能想到经第三方审计,金恪宣称的"4A级景区"实际只是3A,还欠着1.8亿外债,榨油厂、葡萄酒庄园这些所谓的实体,一年营收连千万都不到,根本撑不起10%的回报。

更讽刺的是那AA+信用评级,2025年1月这机构就因"未核查企业资金流向"被监管约谈,它评过的12家公司里,3家都涉非法集资。

然而当时这评级证书往陆家嘴总部一挂,就成了骗老人的"定心丸"。

直到骗局爆雷,老人们才知道,天天上电视的任松只是个"障眼法"。

幕后老板早就转移资产

金恪的股权结构藏得比迷宫还深,表面王建峰并不起眼,但仔细一看他才是真正的幕后操盘手,实际握着71%的股份。

而这个王建峰早就布好了退路,2022年他就悄悄退出管理层,把部分资产转移到海外。

位于前台的任松,2023年9月就因欠债被限高消费,自己都一身债,哪能管得了投资人的钱。

更有知情人爆料,公司内部早就达成"新钱养旧账"的共识,培训时领导就教:"只要新客户够多,利息就不愁发。"

他们最欢迎两类老人,一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二是有退休金和积蓄的退休职工。

因为这些老人渴望陪伴,又想"以钱养老不给子女添麻烦",正好掉进金恪的圈套。

然而骗局终究会曝光,无论如何都有撑不下去的那一天。

上万老人血本无归

2024年8月最先的预警信号出现了,不少老人发现利息没到账,联系管家得到的答复是"旅游旺季资金周转慢"。

可到了9月利息还是没影,有些老人去分公司询问,发现员工都在议论"工资没发"。

一直到10月骗局彻底崩盘,金恪旗下的酒店、旅行社全关门了,原定的投资人大会也被无限期推迟。

楼层牌都被拆除,大门紧锁,玻璃上贴满了9月起的租金、水电费催缴单,屋里文件散落一地,早已人去楼空。

见此情形,此时老人们才慌了神,可联系管家要么不接电话,要么直接拉黑。

更惨的是一些员工,他们不仅没拿到工资,自己也被"内部福利"诱惑投了钱,陷入"欠薪+亏损"的双重困境。

据警方后来通报,此案受害者上万人,而且几乎全是老年人。

警方通报

2024年12月21日,上海浦东警方终于发布公告,对金恪集团、艳阳度假及关联企业以涉嫌非法集资立案,抓获多名嫌疑人并冻结资产。

新京报的报道

而这让绝望的老人们看到一丝希望,他们自发组建了23个维权群,8000多人联合委托5家律所发起集体诉讼。

可维权路上的坎远比想象的多,按照法律规定,清算时要先还银行贷款和员工工资,剩下的才能给投资人。

参考2024年同期爆雷的"乐享养老"案,同样是"管家+会员"模式,涉案30亿至今只追回12%。

这意味着金恪案的受害者,很可能只能拿回很少一部分钱,甚至血本无归,而幕后老板王建峰至今潜逃海外,国际追逃难度重重。

不过这起案件也推动了行业监管,明确把"高额回报+实体包装"列为高风险特征,还特意提到金恪案作为典型案例。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金恪骗局不是个例,国内养老诈骗案年比比皆是,其中"会员制+高回报"模式占比更是夸张。

守住养老钱别再踩坑

而要想避免养老钱,就别信"稳赚不赔"的字样,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年回报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10%基本就是骗局。

不仅如此,也一定要警惕"情感绑架",那些突然对你过分热情的"管家""干儿女",很可能是奔着你的钱来的。

当然,核实资质也要较真,看到"信用评级""大注册资本"别轻信,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

如今不少受害者还在维权的路上奔波,而她们的遭遇提醒我们,养老钱是老人的"救命钱",容不得半点马虎。